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
|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 |
|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
| D.“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
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写道:“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掌权以后,国家开展强大的运动来改变它的工农业结构……主要消费品工业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购买原材料和销售产品,当这些工业在50年代国有化以后,它们的利润很快变成政府收入和国家储蓄的主要源泉。”当时新中国政府的这些做法
| A.使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得到了协调发展 |
| B.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 |
| C.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
| D.造成了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逑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
|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愿望 |
|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
|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有人认为“五四”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科学和自由,乃至“现代与西方”“传统与中国”这样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在晚清时都已经提出了。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维新变法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朱元璋未称帝时就认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治国)首在正纲纪。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宜以为鉴,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打击贪腐,整顿吏治 | B.废除丞相,直辖六部 |
| C.设大学士,以备顾问 | D.广开言路,体察民情 |
唐甄在《潜书》中写道:“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其结果是“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而公卿们也因为“罕得进见,”往往“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于九州。”针对这一问题当时思想家提出的对策是
| A.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 |
| B.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
| C.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
| D.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