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
材料一 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佚,齐循例入政,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材料二 根据中国近代十个行业的统计分析,在1872——1913年,中国资本开设的新式企业共145家,已知的202个创始人或投资人中,按其原有身份归类的是:(1)地主和官僚为133人,占55﹒9﹪;(2)买办为50人,占24﹒8﹪;商人为37人,占18﹒3﹪……咸丰十年(1860)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6年间,在湖北共产生绅士48000人,其接受“再教育”的人数,至少约2万人,他们从事创办新式教育,兴办报刊,出版书籍……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绅士或知识分子,纷纷流向新军,“投笔从戎”他们组织严密,社会整合力强,因而迅速成为社会权势中心,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动荡中起了主导的地位。
——摘编自赵英兰、吕涛《转型社会下近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
材料三 中世纪传统的社会流动非常缓慢,其作用方向是一致的:千方百计把农民束缚在其祖祖辈辈都在其耕耘的土地上。英国的圈地运动则一改过去社会的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它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来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来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离开土地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从14、15世纪开始延续了300多年。
——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科举制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近代社会流动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社会流动的角度评述英国的圈地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代表”从来就是和民主联系的。早在古希腊雅典也有代表制。如当时规定,只有2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参政权。20岁以上的男子只是人群中的少数,这岂不是非民主吗?按照代表制的解释,这20岁以上的男子是每个妇女、小孩和奴隶的代表,所以,它才能称得上是一种多数人的统治。
——蔡定剑《从两会“雷人话”说起》
材料二到 18世纪中期,在英国的700万成年人中,仅有15万人享有选举权,占成年人口的2.1%。直到“光荣革命”143年以后的1831年,英国有选举权的人也只占成年人口的4.4%。1832年,由于新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要求,英国议会通过了一个改良的选举方案,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这使得选民人数从30万左右扩大到67万,但即使这个数字也不过是当时英国成年人口的7l%左右。
——王绍光《民主四讲》
材料三马克思、列宁坚决反对议员责任制,指责资产阶级议员制最大弊端就是议员选出后脱离人民,甚至背叛人民。马列特别强调代表与选民之间的“委托”关系,选民可以监督罢免代表,从而保证代表服从选民一职,服从选民利益……人民代表大会应绝对地服从人民的意志。因为,它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它应根据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来行使国家权力。可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在一切国家机关之上,在人民之下。
——百度文库《法学教授谈民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1832年前后,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马列关于代议制“民主”的观点,并结合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相关史实来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欧洲……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郑明谦:《儒学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正义,以及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的启蒙思想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归纳恩格斯主要论述了启蒙思想的哪些观念?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谈谈你对思想文化交流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国两制”在美国的实践美国历史上曾经实行过“一国两制”,只是没有明确地提过这种说法。美国的奴隶制度存在于南方。在殖民地时期,美国南方从非洲进口了大批黑人奴隶,建立了奴隶制基础上的种植园经济。在南方,广大的黑人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没有独立人格,没有人身自由,过着悲惨的生活。这种状况在美国建国后仍然得到继续。美国的建国者们尽管提出了人人平等和自由的思想,但是并没有将之应用于美国南方的黑人。为了获得南方奴隶主阶级的支持,美国的开国者在建国时采取了默认奴隶制在南方存在的事实。这样就造成了美国在立国后60年的时间里存在的“自由人”与“奴隶制”这两制并存的“一国两制”的现象。
材料二加强军事建设,这既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的内在要求,也是遏制台湾独立,遏制美国和日本干涉中国统一大业,侵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根本保障。“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为了有效地防止台湾独立、制止美国和日本以台湾问题为借口,侵犯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侵犯中国在世界各地不断增长的合法利益,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
-------《大国崛起》
材料三香港与祖国一脉相连,唇齿相依。由于香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和祖国分离,香港同胞往往对国家缺乏了解。在“一国两制”的新环境下,我们将会有许多机会和充分条件,去认识国家,认识民族;去热爱国家,热爱民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重新接上中华民族的根,“一国两制”的事业才能成功。所以,我们要在政治上互信、经济上互利、文化上互通、生活方式互相尊重等基础上,全面加强香港与内地的沟通和关系,努力开创一个融洽相处,共同发展的局面。
──董建华《追求卓越,共享繁荣》(1997年7月1日)
(1)美国独立战争后依据1787年宪法建立了一个近似完美的新政府,但这个新政府却也给美国留下了南北战争的祸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祸根是如何留下的。
(2)中国现在大陆与台湾分离了60多年,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分析其原因。
(3)我国实现祖国统一的政策可以做到双赢,美国的南北两种制度却无法不可以并存,结合材料三及“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的中国、日本和西方各国,其关系就如同这张三、李四、王五一样。日本人缺乏深厚的文明基础,自量不可能挡住西方文明大潮大浪的冲击,只好全盘接纳。在这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指责日本人缺乏民族主义精神。相反,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日本人也像中国人那样,死抱着自己的传统不放,可以断言,他们身上留下的伤痕比起中国人来会更多更深。
材料二抵御虽然可以给文化的交汇增加困难,但终挡不住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相反,越是抵御,抵御者所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所留给自己的伤痛就会越重。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对西方文明在抵御中被迫逐渐接纳同时又在接纳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抵御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行程中,中国人抵御西方文明所持的盾牌自然是正统的儒家思想。用孔孟之学反对西学,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条反对社会变革。其结果,不是将中国引向社会发展的正道,而是导人歧途。
材料三19世纪中叶,由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主义壮举,引来了英人的坚船利炮。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满清王朝“天朝上国”的声威扫地,也使国人“神明华胄”的荣光顿时暗淡下来。尽管不少的守旧人物依然抱着“祖宗之法”、“夷夏之辨“之类的信条不放,但西人炮火的威胁和《南京条约》的耻辱迫使国人不得不从”天朝上国“的梦乡里觉醒过来,承认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相比具有优越性。林则徐、魏源等人就是第一批觉醒过来的人。
阅读后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的全盘接纳西方文明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在日本的近代日本的发展史上的地位如何。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合理性。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阐述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时期以来,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也知道是他决定着一切国家大事,他的同僚们实际上不过是他的下级。因此,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二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开始更多地采用了机器生产。到1812年,国内已有200多家机械纺纱厂。1811年,工业生产总额比1789年提高50%。在农村由于消除了封建关系,农业发展也很快。实行了轮耕制,采用了新品种,扩大耕地面积。……畜牧业尤其是牧羊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城市的资本又纷纷向农业渗透,加速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王铭《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材料三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能够在法国加冕称帝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和三以及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拿破仑的内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