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 |
C.甲午战争 | D.维新变法 |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 | 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 B. |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
C. |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 D. |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 |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 B. |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
C. |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 D. |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 |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 B. |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
C. |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 D. |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 B. |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
C. |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 D. |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 |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
B. |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
C. |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
D. |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