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价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在冷战中外交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有人说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也是一个“吃人”的时代。结合史实,说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欧洲是如何“吃人”的?(6分)到19世纪下半期,这种“吃人”的现象在俄国和美国有何改变?(4分)你如何看待这种“吃人”现象?(2分)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结合史实简要分析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错失良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16分)
在封建社会中,个体农民面临哪些有利和不利用的生存环境?唐朝、明清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在政策上作出了怎样的调整?说明封建国家关注农民生存环境的原因。
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相权变化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巴士底狱是巴黎的著名监狱,曾被视为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
(1)当时法国的著名启蒙思想家中,哪位曾被两次投入巴士底狱?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说说其中的原因。
(2)1789年,巴黎人民推翻了巴士底狱。假如卢梭在世,他将如何评价这种举动?其根据是什么?
(3)为了避免发生在巴士底狱的悲剧重演,假如征求孟德斯鸠的意见,你认为这位启蒙思想家将会提出什么样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