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欣赏。
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 )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 )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 )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 ),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 )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高雅——
无动于衷——
(3)公明仪给黄牛弹了 首曲子,首先弹的是 ,接着弹 ,最后弹 。黄牛对他弹的曲子的反应用一个词来表示,可以用 。
(4)人们对分明仪演奏的态度是: ;你觉得黄牛对他的演奏的反应是因为: 。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班超定西域
清代的一位诗人曾写到:“班超投笔气如山,万里封侯出玉关。”
这个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年轻的时候靠替别人抄写文书养家,默默无闻。有一次,伏案抄写疲劳时,他投笔长叹:“大丈夫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也当效仿张骞、傅介子,立功异城,以取封侯,岂能在笔砚间消磨岁月!”不久便投笔从戎了。
班超在战斗中屡立战功,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四十岁那年被任命为使者去和西域各国联络,之后二十几年里,班超转战南北,纵横东西,大小十几战,无一败绩,且多以弱胜强,使得中断的丝绸之路得以复通和延伸,西域五十余国都来归附中国。他所建立的卓越功勋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班超六十岁那年,被朝廷封为定远侯。
公元102年,班超七十一岁,长期的戎马生涯已经使他病入膏肓,他那时只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故乡。在多方的努力下,年迈的他终于回到了久别三十一年的大都——洛阳。这一年的九月,班超与世长辞了,距离他回到洛阳的时间不到一个月。
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中国边防,保证各族人民的安全,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投笔从戎:
②病入膏肓:
③与世长辞:
(2)请为文中的2、3、4自然段归纳段意。
(3)你认为班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4)阅读了短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1)用“——”画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2)“一堆”这个词说明什么?
(3)文中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4)这段话写出了事情的(),我明白了事情的()。
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分别是什么?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
我扭头(冲、跑)了出来,(偎、靠)在他的轮椅上直想哭。
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我努力点点头,使劲忍着,没让自己哭出来。
(1)请为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选择运用正确的字,用(√)
(3)“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买给他的所有马草!”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声音的延长; b转折作用;c解释说明的作用。
(4)“我努力点点头,使劲忍着,没让自己哭出来。”此时的“我”心中会怎样想呢?请你发挥想象把“我”没有说出的话写出来。
课外类文阅读。
美丽的谎言
从我记事起,爸爸就教育我要(作 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要做一个正直的人。然而,我发现爸爸有一次“说谎”了。
我五岁的时候,爸爸就撒了一次谎。那天晚上,天气很好,我在楼下玩耍,忽然被一阵扑鼻的香味吸引了。我不由自主地走过去,原来是烧烤的香味。我赶快跑到爸爸跟前说:“爸爸,给我买个肉串儿行吗?”“不行。”“为什么?”“因为那肉串很贵。”我觉得爸爸说得有道理,就不要了。后来,我才发现,那些肉串并不贵,而是很不干(净 静)。
我发现,谎言并不是十恶不赦(shè)的,它也有善良、美丽的一面。
(1)用“\”画掉括号中用得不正确的字。
(2)选词填空。
不但……而且……如果……就……
①爸爸教育我( )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②( )今天晚上天气好,我( )下楼去玩。
(3)爸爸为什么“说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爸爸的谎话中“我”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谎话该不该说?为什么?
带着问题来读书。
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分别是谁对谁说的?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第一次,是_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第二次,是_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3)第三次,是_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