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唐雎不辱使命》片段,完成后面问题。(共6分,每小题3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大易小 | 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 C.徒以有先生也 | D.以君为长者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是以语气强烈的反问句表达了唐雎维护国士不受侵犯的强硬态度。 | 
| B.唐雎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挺剑而起”,表现了他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 
| C.“轻寡人与”的言外之意是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认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安陵。 | 
| D.秦王长跪而谢之曰:“……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说明他在唐雎的义正辞严的斗争面前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内心折服、称颂唐雎的胆识。 |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8分,每题2分)
 (甲)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下列各句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B.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 
|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D.衡/乃穿壁/引其光 |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矩主人怪(责怪),问衡 | 
| B.好之者不如乐(乐趣)之者愿(希望)得主人书遍读之 | 
| C.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偿) | 
| D.“饭疏食饮水 (热水)太丘舍去(离开)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衡乃穿壁引其光( 于是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B.匡衡勤学而无烛 (表顺接,就)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接,却)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指学习)下车引之(他,指元方) 
 D.以书映光而读(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赞叹颜回品德高尚,是因为他有安贫乐道的节操,身处贫困,却专注于做学问,自得其乐。 | 
|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慨叹,规劝人们要珍惜时间。 | 
| C.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人读书的勤奋刻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们看到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对不义之财的鄙夷,“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是说六十岁时听力有变化了,七十岁时就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任何限制了。 |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⑵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8分,每题2分)
  (甲)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下列各句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B.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 
|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D.衡/乃穿壁/引其光 |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矩主人怪(责怪),问衡 | 
| B.好之者不如乐(乐趣)之者愿(希望)得主人书遍读之 | 
| C.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偿) | 
| D.“饭疏食饮水 (热水)太丘舍去(离开)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衡乃穿壁引其光( 于是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B.匡衡勤学而无烛 (表顺接,就)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接,却)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指学习)下车引之(他,指元方)
  D.以书映光而读(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赞叹颜回品德高尚,是因为他有安贫乐道的节操,身处贫困,却专注于做学问,自得其乐。 | 
|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慨叹,规劝人们要珍惜时间。 | 
| C.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人读书的勤奋刻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们看到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对不义之财的鄙夷,“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是说六十岁时听力有变化了,七十岁时就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任何限制了。 |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⑵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
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注】为:筑复:又敛:征收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齐之习辞者也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君不胜欲既筑台矣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甲文中晏子运用的故事反击楚王,乙文则反映晏子具有的思想。
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赛跑定案
 有老姥①遇劫于路,唱贼②。路人为逐禽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③见而笑日:“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④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选自唐·房玄龄《晋书》)
 【注释】:①老姥(mǔ):老妇人②唱贼:呼喊捉强盗。古代“贼”:强盗。③融:苻融,晋朝人。④凤阳门:当地的一座城门。⑤正色:神情严肃。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路人为逐禽之:战胜 | B.乃俱送之:于是,就 | 
| C.可二人并走:跑 | D.盖因贼若善走:善于,擅长 | 
对于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那个老妇是谁,于是把她和路人都送回家了。 | 
| B.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那个路人是谁,于是把他们都送走了。 | 
| C.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谁是真的(强盗),于是人们就把他们都押送到官府。 | 
| D.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谁是真的(强盗),于是人们就把老妇先送回家。 | 
对于这则短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苻融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理性判断力,找出了真正的强盗,智慧过人。 | 
| B.苻融为了查明真相,让强盗和路人赛跑,跑得快的那个就是真正的强盗。 | 
| C.真正的强盗面对大白于天下的真相无力狡辩,只能低头认罪。 | 
|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机智冷静,善于观察,就很有可能解决问题。 |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②,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③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④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①比:副词,连续地。②伯乐:春秋时期人,善于相马。③顾:回头看。④还:通“环”,围绕。解释下列加点词
 (1)人莫知之_____(2)去而顾之__
 (3)比三旦立市________(4)臣有骏马欲卖之________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请献一朝之贾”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吾剑之所从坠 | B.何不试之以足 | C.故时有物外之趣 | D.愿子还而视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