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
| A.追求气势恢宏,浪漫神秘 |
| B.体现了日益通俗化的趋势 |
| C.注重铺陈排比,追求神韵 |
| D.适应了早期资产阶级需要 |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
| 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
|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
|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
某思想家认为:人不是完全自由的,但也不完全是一个奴隶。就一个人所具有的自由来说,他需要一种个体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一观点体现了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信仰得救 |
| C.理性主义 | D.天赋人权 |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
| A.社会史观 | B.近代化史观 |
| C.革命史观 | D.全球史观 |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以下法律条文与该条款精神一致的是
| A.“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
| B.“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
| C.“家长如三次出卖其子的,该子即脱离家长权而获得解放” |
| D.“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 |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 B.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
| D.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