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问:如何解脱?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诟汝?问:如何是涅槃?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禅师观点相似的是
A.孟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王阳明 |
《西方文明史》中写道,二战结束后,“在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下,在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欧洲产生了一种轻快的、充满生机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文明……”。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种“文明”的行为是
A.接受马歇尔计划 | B.参加经互会 |
C.加入北约组织 | D.成立欧共体 |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 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中国
A.强调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
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说明当时的中国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 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
“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到农户总数的87.8%。”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有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②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③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④加速了农村两极分化
A.①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