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记载:“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赁:工钱)……三年台成而民贩。”下列选项中,最类似晏子施政方略的是
| A.商鞍变法之奖励农耕 | B.伯利克里发放参政津贴 |
| C.罗斯福举办公共工程 | D.列宁实行固定粮食税 |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予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以下对该观点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内容 |
| B.是“中学”与“西学”碰撞的客观结果 |
| C.倡导该观点的应是资产阶级 |
| D.该观点更加倾向于在中国传播“西学” |
“对传统文化心态的挑战,迈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指的是近代中国人提出了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B.“师夷长技以制夷” |
| C.“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
| D.“民主与科学” |
中国近代由守旧到革新的历程非常艰难,几乎每走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如在由“夷务”到 “洋务、西学”的演变过程中就曾经出现了激烈对抗的两个派别,他们分别是
| A.抵抗派和投降派 | B.洋务派和顽固派 |
| C.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 | D.维新派和激进派 |
在中英两国进行的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激于道义”的代表在决战后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师夷长技以自强” |
| C.“贵华夏、贱夷狄” | D.加强海防建设 |
长久以来在中国社会形成的“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樊篱开始被冲破,一些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以一种新的跟光审视世界。这一新的眼光主要“新”在
| A.知识界出现了经世致用的呼声 |
| B.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心 |
| C.一些有识之士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潮 |
| D.强国御侮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