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出人意料的人生三问
上课钟响了,班主任来了,但他并没有带书,站在台上半天没有出声,同学们一连连笑一边诧异地望着他.
教师扫视着同学:“这节课我们来讨论三个问题,”接着,他问道:“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
大家哄堂大笑,齐声回答:“珠穆朗玛峰!”
老师接着问:“第二高峰呢?”这下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了。老师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老师顿了顿,说:“好了,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问题.有个人烧壶开水,可是等他生好火才发现柴火可能不够,他该怎么办?”
同学们议论纷纷,但意见都是赶快找柴火,或说去借,或说去买。
老师不置可否,他说:“为什么不把茶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
同学们一听,这样去思考,言之有理,佩服。
接下来,老师出了第三个问题:“我国古代有一个人,想学好一门立身的本领,他曾经反复的比较,决心去学屠龙之技。于是,他拜名师,日夜苦练。大家说,他后来会怎么样呢?”
同学们兴致勃勃,说他肯定能成为英雄、明星、受世人崇拜。
老师越听越摇头,他说:“这个人一定会穷苦潦倒一生,因为世上根本就没有龙。”
经过老师一节课的循循善诱,大家终于明白,原来这节课老师要告诉我们的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那就是做人,要力求出色,永争第一,这样别人才能发现你、记住你;做事,要敢于创新,方法灵活,千万不可墨守成规;做学问,要学以致用,能将知识转化为效益,闭门造车是没有出路的。
(1)“面面相觑”中的“觑”字我们不认识,应该选择 查字法,先查 再查 。用“换字法”猜猜这个“”字的意思,可以换成 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不置可否——
循循善诱——
(3)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4)根据短文填空。
做人要 ;做事要 ;做学问要 。
(5)文章开头写老师站在台上半天没出声。请大家走入老师的内心,猜一猜老师此时可能有怎样的想法。想好后,请你写上几句。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枯燥,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不管是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是短篇、中篇、长篇,()能找到的,()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果然)提高了。
(1)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这篇短文讲了什么。
。
(2)用“——”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3)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缺乏()清晰()提高()
(4)细读短文,在()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5)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和(),其中()必须要做到“动笔墨”。
(6)请结合你自己的写作经验,写写你对徐特立老爷爷的话的理解。
。
(7)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上。
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选段,回答问题。
爸爸和它讲好价钱了。人在xiè méi(),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哩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来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总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幼稚的心灵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不喝以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jì mò()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划上“——”
磨(mó mò)嚼(jué jiáo)系(jì xì)沾(nián zhān)
(2)在括拼音旁的括号里写上词语
(3)用“﹏”画出描写骆驼外貌和咀嚼时样子的句子
用“—”画出说明骆驼能沉得住气的句子。
(4)就骆驼脖子底下系铃铛这个问题,“我”和大人的想法是不同的: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爸爸说:“你的想法更美些。”的理由是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1)给本文加上一个小标题写在“”上。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伯父想两个什么难题考考徐文长的?
①。
②
(4)联系实际,你有用过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难题吗?请举例说一说。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岗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在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这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雨雾见到了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
(1)给下列词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三顾茅庐(A、转过头看;B、注意,照管;C、拜访)
②青翠欲滴(A、欲望;B、想要;C、将要)
(2)用横线画出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它用比喻
(3)细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请写下来:
(4)说说你喜欢或不喜欢短文中的哪个人物,并说出理由
读短文,答问题。
猫是捉老鼠的能手。它的耳朵很灵敏(mǐn),能转来转去,哪怕是极小的声音,它也能及时辩(biàn)出。猫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狡(jiāo)猾(huá)的老鼠逃不过它的眼睛。猫的胡(hú)须像把尺,能测(cè)出各个洞的大小。猫的脚爪上有锋(féng)利(lì)的爪子,能爬树、跳墙(qiáng)、追捕(bǔ)老鼠。
(1)短文有( )句话。
(2)短文写了猫的()、()、()和()
(3)用“”划出描写猫的耳朵的句子。
(4)这篇文章主要写:(选择正确的“√”)
①猫有一双明亮的眼睛。()②猫是捉老鼠的能手。()
③猫的耳朵很灵活。()④猫的脚趾上有锋利的爪子。()
(5)猫的脚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