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14分)
材料一:有一首流行于英国十九世纪初期的歌曲:“当你走进一家破落的织布店,两三部织布机映入眼帘,如同废物一般被冷落在角落。你问这般光景是何原因?店里的老母亲说得可怜:女儿们因为织布机不方便,离家到工厂去赚钱。”
材料二: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1870 年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运用于生产领域,形成了……革命浪潮。它也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请回答:
(1) 材料一的歌曲中这家织布店的没落是受到了哪一事件的冲击?(2分)
(2) 这一事件的标志性发明有什么意义?(2分)
(3) 材料二的交通工具是谁发明的(2分)?交通工具的革新对你的生活有何影响?(2分)
(4) 请举出材料三反映的工业革命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两个科学家。(4分)
(5) 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对生产力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们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什么?(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人物A和B分别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3)这两人能够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物)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方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洋务始末》
(1)材料中“□□□(人物)”的观点最能体现出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为实现他们的梦想和愿望”,该派别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
材料二“今之言变法者,必曰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学,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化弱为强,岂不由斯道矣乎。有非常之才,则足以济非常之变。”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2)认真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两者的共同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改革内容的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3)材料中的‘德先生’‘赛先生’指的是什么?在这两位“先生”的旗帜下,掀起了什么运动?综合材料一、二、三,你认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积极向海外扩张。
2.1874年,大举进攻台湾岛。清王朝统治者下令中国军队不准“开仗启衅”。
3.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暴露日本并吞朝鲜的野心。
4.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
5.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了北洋水师。
6. 甲午中日战争中,礼部侍郎志锐上书道:“总计中日交涉以来……我愈退则彼愈进,我益让则彼益骄,养痈遗患,以至今日。夷焰张,贪婪无已,一误再误,则我中国从此无安枕之日。”
(1)依据材料指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具有哪些特点?礼部侍郎志锐对日本的态度主张是什么?
材料二倭人(日本)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设,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1894年9月19日《据实陈奏军情折》
(2)依据材料指出,李鸿章在举证中日双方力量对比的问题上,表现出李鸿章怎样的对日作战的思想倾向?李鸿章认为中国海军同日本相比 “稍行见绌”、“实难纵令海战。”的理由是什么?李鸿章如此认为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材料三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
(3)据材料三,甲午战败说明洋务运动哪一目的没有达到?所谓“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是指与洋务思想相比,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思想有了哪些新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1)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的国际地位怎样?鸦片战争给“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加以说明。
(2)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涉及到哪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源于哪一条约的签订?如果将鸦片战争“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你认为鸦片战争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自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庚子与辛丑之交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3)材料中的“转折点”指的是爆发了哪一次战争?文中认为该场战争“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的依据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安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方建春《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三 19世纪80年代,日本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企图通过普及初等教育使国民养成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高等教育和实业(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和科技等各类专业人才,这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制约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概括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
(3)针对材料一所反映的现状,光绪帝和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
(4)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目的。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