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 A.加强中央集权 | B.强化君主专制 |
| C.提高行政效率 | D.实现权力制衡 |
隋唐时官方对曹操的评价以肯定为主,认为他是大英雄;到了北宋则完全相反,从官方到民间对他的评价都以否定为主。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 A.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
| B.宋代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
| C.理学发展为官方统治哲学的结果 |
| D.宋代市民文学发展的结果 |
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由此可知( )
| 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 |
| 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 |
| 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
| 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渐渐地,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这实际上反映了 ( )
| A.相权的加强大大提高了其辅佐皇帝的效率 |
| B.门下省下辖的六部资历较轻不利皇权加强 |
| C.这与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相左 |
| D.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与朝政 |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
( )
| A.宰相有职无权 | B.皇权至高无上 |
|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 D.尚书省地位下降 |
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
| A.强化君主专制 | B.加强思想控制 |
| C.防止诸侯割据 | D.加强中央集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