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学者们注重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这一事件。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37年到1945年,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620多亿美元,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
——摘自《百度百科·日本侵华战争(词条)》
材料二: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确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自《京华时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概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严重破坏。
(2)请分析中国政府选择在此时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农村改革后,中国农业生产出现了一个超常规发展的时期,农业年年丰收。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40731万吨,比1978年增长33.6%,年平均增长4.95%。农民收入也有大幅度增长。农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1985年的397.6元。……农村改革还有一项更具深远意义的成果是,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部分迁徙自由权的获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就业,中国农村开始融入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去。
——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
材料三1933年...在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取得了如下的基本成绩:
(一)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因为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全部生产中的比重已增长到百分之七十。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消灭了工业领域的资本主义成分而成了工业中唯一的经济体系。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消灭了农业领域的富农阶级而成了农业中的统治力量。
(四)集体农庄制度消灭了农村中的贫穷、困苦现象。
(五)社会主义体系在工业中消灭了失业现象,在一些生产部门里保持八小时工作制,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已改为七小时工作制,在有害于健康的企业中规定了六小时工作制。
(六)社会主义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的胜利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七)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这些成绩的意义,首先就在于它们使工人和农民彻底摆脱了剥削的桎梏,并为苏联全体劳动者过富裕而有文化的生活开辟了道路。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简述你得到的信息结合所学分析1913—1920年趋势变化的原因。
(2)简述该时期我国推行农村改革的历史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基本成绩”中任意一条的看法并阐述理由。(要求:逻辑连贯,符合史实。)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导致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盛行,从而导致了国家对教育干预力度小,影响了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英国的工业革命在几乎没有国家的指导情况下就取得了成功,同时工业革命的成功运行被英国人看作是自由贸易的结果,这促进了英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大力发展。自由主义(Liberalism)基础理念就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的干预越少越好,认为一切事物在自然的法则的调节下都会正常发展,它使英国放弃国家干预教育的做法,让教育也像经济一样在内在规律的无形调控下去自由地去发展。结果使人们忽视了教育存在的问题,让教育自由发展,这极大地影响到国民教育的建立。自由主义思想也影响到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在许多方面都深受前一个世纪的自由主义影响,并且保持着相当明显的对国家权力的敌意”'。这就导致了英国在建立和推行国民教育的进程中得不到工人阶级强有力的支持。
——[英]安迪·格林《教育与国家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
材料二阅读下表。
材料三 全国科学大会后不久,4月至5月间,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全体代表讨论了《1978至1985年全国教育事业规划纲要(草案)》,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修改意见(讨论稿)》、《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修改意见(讨论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在全国恢复和增设55所普通高等学校。经国务院批准各高等院校都恢复了原有职称,并分批进行了提升和确定教师职称的工作。
——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作者的核心观点。说明你对该观点的态度,并说明你的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该省1949年至1998年教育领域呈现的主要变化。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新时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新华社德黑兰2月19日电(记者杨定都)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19日报道,伊朗将于20日在瑞士日内瓦就核问题与美国开启新一轮双边会谈。报道援引伊朗副外长、核谈代表阿拉格希的话说,在伊美双方核谈团队先行谈判的基础上,伊朗外长扎里夫和美国国务卿克里将于22日加入会谈。阿拉格希说,在伊美双边会谈后,伊核问题六国(美、英、法、俄、中、德)其他国家代表有可能会加入会谈,继续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西方国家一直怀疑伊朗秘密将核设施用于核武器研发,而伊朗官方一再声称核设施只用于和平目的。自2014年2月起,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展开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谈判,但此前两次截止日期(2014年7月20日和11月24日)都未能产生全面协议。各方商议将谈判延期至2015年6月30日,争取在2015年3月底前达成框架协议,之后商谈具体技术细节。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2月8日表示反对分两步达成协议的安排。他说,框架协议会成为有些方面讨价还价的工具。如果要达成协议,该协议应同时包括框架和细节。
材料二 目前,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发达国家占78%,发展中国家占22%;而世界人口发达国家只占20%,发展中国家占80%。
(1)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及其原因是什么?
(2)我国针对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情况采取的对策如何?
(10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选自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拟定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凯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阅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二中,维新派的主张体现了哪位启蒙思想家的什么思想?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日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