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6年,民主党的威尔逊谋求连任总统,他的竞选口号就是:“他使我们远离战争。”开始的时候,美国的民意也坚定地站在中立的一方。大多数美国人对世界事务毫无兴趣,支持孤立主义政策。……威尔逊知道相当部分美国人并不同情英国——爱尔兰裔的美国人不满英国统治爱尔兰的方式,同时数百万的德裔美国人又希望德国在战争中获胜。此外,流亡到美国的俄国犹太人对沙皇恨之入骨,希望德国击败俄国。据说在战争爆发前,威尔逊总统对德国大使说:“我们必须保持中立,否则,我们这个混合民族的国家将会支持欧洲的不同阵营。”
——摘自《美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中立态度能否自动提供保护,免受卷入战争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制大西洋,征服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这些因素使华盛顿断定,避免卷入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向那些仍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在一战前期实行“中立”政策和二战初期放弃“中立”政策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表现,谈谈你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
(1)《汉书》“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把新创的政治制度推向全国。简述秦朝政治制度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3分)
(2)同盟会宣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卫者,天下攻击之!”这表明资产阶级要用近代政治制度改造中国社会,指出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制度方面改造中国的举措,并简要分析其历史作用?(3分)
(3)至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北平群众聚集在中南海新华门前,热烈庆祝会议的召开。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有何发展?
(4)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在新时期政治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正确探索?(3分)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由
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
要观点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4)通过上述各国环境污染与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你得到哪些启示。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材料二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规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4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
——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
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罗斯的战略价值,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5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4分)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3 分)

腐败,这一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痼疾,始终是世人永恒不齿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宵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
——摘编自王春瑜《中国反贪史》
材料二 1889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该法特别禁止公共机构的任何人员收受或者要求收受以及承诺或实际提供任何形式的礼物、贷款、费用、酬劳或利益。l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规定的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司法机关可以通过法院判决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一摘编自《英国反腐机制的启示》
材料三肖玉壁在任清涧县张家畔税务分局局长期间,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采用多收少报的方法欺瞒上级。边区政府依法判处肖玉壁死刑,他不服,写信向毛泽东求情。时任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把信带给毛泽东,毛泽东问:“肖玉壁贪污了多少钱?"林伯渠答:“3000元。"毛泽东又问:“他的态度怎样?"林伯渠说:“他给您写了一封信,要求您看在他过去作战有功的情分上,让他上前线,战死在战场上。"毛泽东明确表示:“我完全拥护法院判决。”肖玉壁被执行枪决后,《解放日报》就此发表评论:“在‘廉洁政治’的地面上,不容许有一个‘肖玉壁’式的莠草生长!有了,就拔掉它!”
——摘编自《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反贪腐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3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反腐败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7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处理“肖玉壁”案的重大意义。(4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