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传统的存废与革新”是每一个民族在寻求发展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是在中世纪、近代或现代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具有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人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在所必须的;另一方面,人们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
——王宇博《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
材料二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之。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国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第六十三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节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的共同政治心理诉求,并指出这种诉求推动了近代英国哪一政治体制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光荣革命”到18世纪中期该政治体制的发展过程。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英国内战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强盛开辟了道路。阅读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

雅典公民大会会场   陶瓶上的雅典商船
材料四: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张图片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请从政治、历史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梭伦改革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的依据是什么?这项改革措施对雅典的哪一个阶层最有利?
(3)材料三反映了梭伦的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
(4)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3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核能对世界各国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1955年,法、德、意、荷、比、卢六国外长开会,达成共识:“不把经济潜力综合在一起,政治上的任何努力都必然是徒劳无益的。”为此,六国在会议结束时决定共同和平利用原子能。1957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结合国际背景,分析西欧六国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目的。

自古以来,兴修水利就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根据图片,概括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与形成这种特点相关的经济与科技因素。

博物馆的文物和资料记录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
主题1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1)依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主题2西方社会的法治文明
《拿破仑法典》现藏于某博物馆。以下为《拿破仑法典》的摘录:

(2)结合所学,指出上述条款所体现的原则,并说明其思想和法律上的来源。
主题3现代经济的两种模式
某同学成立个人历史博物馆,收集有如下两张图片

(3)结合所学,比较苏、美修建上述公共工程的背景、目的和手段上的异同点。
主题4中国现代的政治文明
某博物馆陈列有新中国国徽设计的两种方案。方案①以玉璧为主体,图案中有国家名称、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方案②是改进后的方案,保留了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加入了天安门图案。

(4)天安门在中国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结合20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谈谈你对方案②加入天安门图案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
⑴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各自出于何种考虑?
⑵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各是为了发展什么?
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的哪次会议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