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谣:“毛竹笋,两头黄,农民领袖李忠王。地主见了他像见阎王,农民见了他赛过亲娘。黄秧叶子绿油油,忠王是个好领袖。地主见了他两脚抖,农民见了他点点头。”描述的事件可能是
| A.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抗日战争的某一年,蒋介石在日记“杂录”中写道:“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
于江南,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使其后力不散分配,更不能使其集中兵力安驻华北。中倭之战必先打破其侵占华北之政策,而后仍可毁灭
其侵略全华之野心。”这实现这一战略意图,国民政府组织
| A.淞沪会战 | B.太原会战 | C.徐州会战 | D.武汉会战 |
1898年5月19日的《国闻报》报道:“戊戌之春,南海康水部(即康有为)倡保国会于京师,……宜讲立会之旨,集谋保国之策。至之日,上自京僚以及公车应试之徒来会者,凡数百人。本朝二百五十余年,士大夫不奉朝旨,毅然引国事为己任,不顾成败利钝,斩斩而决之吾之一心,而其徒从之者又如是其盛,盖未之前闻也。”这一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人
| A.提出了变法主张 | B.出现了革命心理 |
| C.产生了危亡意识 | D.形成了政党观念 |
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说:“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这里的“他们”应指
| A.英国侵略者 | B.太平军 | C.外国传教士 | D.洋务派 官员 |
根据台湾三军大军编的《中国历代战争》统计,从公元前221年到1840年,有重要战役721起,北方548起,南方173起。导致这一时期北方战事较多的原因之一是
| A.民族融合主要在北方 | B.全国人口主要在北方 |
| C.经济中心主要在北方 | D.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 |
顾炎武认为明亡的教训之一是君主过于集权,解决之道是“离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顾炎武在此强调的是
| A.倡导经世致用 | B.批判科举制度 |
| C.反对土地国有 | D.肯定分封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