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原文,省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次齐桓次:等次 | B.是知成败一也一:相同,一样 |
C.孔明言教何碎碎:琐碎 | D.而朝廷无援援:依附于权贵,引为靠山 |
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例句: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
B.“周门人方之游夏” “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
翻译下列两句话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颖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己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方城亭侯。毋丘俭作乱,遣健步赉书,欲疑惑大众,艾斩之,兼道进军,先趣乐嘉城,作浮桥。司马景王至,遂据之。文钦以后大军破败于城下,艾追之至丘头。钦奔吴。吴大将军孙峻等号十万众,将渡江,镇东将军诸葛诞遣艾据肥阳,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遂走之。……顷之,维果向祁山,闻艾已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艾至成都,禅率太子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有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艾在西时,修治障塞,筑起城坞。泰始中,羌虏大叛,频杀刺史,凉州道断。史民 安全 者,皆保艾所筑坞焉。(《三国志》)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行为:行为是 |
B.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足以:足够来 |
C.文钦以后大军破败于城下以后:后来 |
D.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要害:非常重要 |
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王善之,事皆施行称代前文的邓艾的观点 |
B.艾斩之,兼道进军称代前文的“毋丘俭” |
C.司马景王至,遂据之称代前文的“乐嘉城” |
D.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称代前文的“姜维”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自幼失去父亲,因战乱迁徙汝南,为农家牧养小牛。后在颖川看到一篇谈及如何做文和作人的碑文,便把名字改用碑文的文字,以励其志。 |
B.邓艾针对寿春一带田良水少的情况,提出开辟河渠的建议,并写入其著作《济河论》中。宣王大加赞赏,全部按他的建议实施。 |
C.毋丘俭叛乱后,邓艾根据当时的形势,日夜兼程进军,并在乐嘉城设置浮桥。后又追到丘头,一举消灭了毋丘俭及其党羽文钦、孙峻。 |
D.泰始年间,羌人大乱,多次杀死镇西刺史,内地通往西域重镇凉州的道路被切断。而当地百姓却能凭靠邓艾以前修筑的城堡一保平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荀卿论
苏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
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乎不知其津涯涯:边际 |
B.冉有之知知:通“智”,智谋 |
C.要在于不可易也易:轻视,看不起 |
D.此亦必有所恃者矣恃:依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否定荀卿的一组是()
①大变古先圣王之法②喜为异说而不让③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④焚烧夫子之六经
⑤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⑥荀卿明王道,述礼乐
A.②③⑤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 |
B.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天下人认为难得的人才,但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相反,寡言的颜渊却深受孔子的喜爱。 |
C.李斯骄矜傲慢,扰乱天下,犯下“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等过错,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荀卿高谈异论的影响。 |
D.文章先写孔子循规蹈矩,不敢放言高论,后写荀卿喜为异说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这样构成了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击空明兮溯流光溯:逆水而上 |
B.倚歌而和之倚:循、按 |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下 |
D.横槊赋诗赋:一种文体 |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愀然何以其然也 |
B.侣鱼虾而友麋鹿而今安在哉 |
C.渺沧海之一粟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寄蜉蝣于天地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望美人兮天一方 |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C.白露横江 |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
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
B.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外貌之下,这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
C.全文不论是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
D.就情感线索而言,文章表现出作者“悲—乐—悲”的情感变化。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游东山[1]记
张栻
岁戊寅夏四月己亥,弋阳方畴、广汉张栻酌饯东平刘芮于永之东山。久雨新霁,天朗气清,步上绝顶,山色如洗。相与置酒于僧寺之西轩,俯仰庭户,喟然而叹,曰:“噫嘻!此前相范公忠宣之故居也!”坐客皆悚然,起而问之。
零陵张公饰曰:“公居此时,某始年十三四。某之先人辱为公客,故某亦得侍公。公时已苦目疾,手执寸许玉,用以摩按。某未之识也,则亟视之。旁有小儿诳曰:‘此石也。’公愕然曰:‘非也,此之谓玉。’呜呼!公存诚,至于不欺孺子,则公之气象可想见矣。”坐客皆咨嗟。
公饰又曰:“公居此西偏,为屋仅三十楹,盖与寺僧邻也。诸孙皆尚幼,它日与寺僧戏,僧愚无知,至相诟骂,直行过公前,语微及公。公漠然,若不闻见者。明日,僧大悔,惭跼蹐,诣求谢,亦卒无一言,待之如初。永之士间有得进见公者,公循循亲加训诱。一日坐定,有率尔而问曰:‘范某于相公为何亲?’盖斥文正公之名。时二子正平、正思侍旁,悚汗恐惧。公蹙额,久而曰:‘先公也。’言者大恐。已而,复以温词慰其心,后亦与相见不绝。公之度量,虽曰天与,其亦学以成之欤?”
于是,坐客相与言,曰:“江山如昔公不可得而复见矣而有如公饰者尚及见所记之详如此岂易得哉?而斯轩也,经兵火煨烬之余,屹然独存;吾曹晚生,亦与闻公之言行,又岂偶然哉!”
抑尝记:栻庚午岁来永时,寺僧有法贤者,年八十余矣,为栻言:“范丞相居此,某时为沙弥,每见公遇朔望,必陈所赐书及赐物,列于堂上,率家人子弟再拜,伏阅。”呜呼!公之不忘君父至此。所谓“在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正公之心,公得之矣!
选自《三湘纪胜》,有删节。
【注释】东山:在古零陵城东。东山之上,现有高山寺,始建于唐代中期。宋哲宗时尚书右仆谢(宰相)范纯仁(范仲淹次子,死后谥忠宣)谪居永州时曾寄寓该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手执寸许玉,用以摩按许:表示约计的数量。 |
B.永之士间有得进见公者间:有时。 |
C.盖斥文正公之名斥:指 |
D.每见公遇朔望,必陈所赐书及赐物望:眺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相与置酒于僧寺之西轩②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①公漠然,若不闻见者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C.①寺僧有法贤者,年八十余矣,为栻言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
D.①公之不忘君父至此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一般重点描绘景物的游记不同,是宋朝著名理学家张栻描述前朝(宋哲宗时)丞相范纯仁寓居东山时遗闻趣事的一篇文章。 |
B.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第二、三自然段以座中客人回忆的方式,讲述范纯仁谪居永州寄寓该寺时发生过的几件小事,从侧面表现范纯仁的人品。 |
C.第四自然段写众人的议论和感触,第五自然段补充的内容突出彰扬范丞相 “在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那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
D.文章层次分明,记述详略得当,描写生动形象,论说透彻有力,且首尾呼应,言简而意赅。表现了范忠宣公至诚无欺、宽容大度、勤政为民、忧国忠君的优秀品质。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喜雨亭记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是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治:建造 |
B.以属客而告之属:“嘱”,叮嘱 |
C.而吾亭适成适:恰好 |
D.岁且荐饥荐:连续,一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为亭于堂之北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B.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句读之不知 |
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洎牧以谗诛 |
D.越三月,乙卯乃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A.予至扶风之明年 | B.以为休息之所 |
C.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 | D.于是举酒于亭上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 |
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 |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