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烈妇传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①,既又将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②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③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④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唐·李翱《杨烈妇传》,有删节)
【注释】①李希烈陷汴州:唐德宗建中三年,淮南节度史李希烈拥兵割据,自称建兴王,第二年攻陷汴州(现河南开封)等地,自称楚帝。不久为刘洽所败,后来被部将毒死。 ②俘累:抓获捆绑。累,通“缧”,用绳索捆绑。 ③徇:宣布命令。 ④爨:(cuàn)烧火煮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又将陈州 盗:偷盗
B.仓廪皆其也积:积聚的粮食
C.县令,主也  诚:诚然、确实
D.君不在,则人谁肯矣!固:坚持

以下几句话,全都直接表现杨氏大智大勇的一组是(  )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③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④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⑥杨氏至兹犹存。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叛军将要攻城之初、大敌来临之前,在妻子的劝说之下,县令李侃决定和妻子杨氏英勇抗争,同仇敌忾,誓与城共殉。终于用“义”和“勇”保全了项城。
B.当“李侃不知所为”时,杨氏劝夫带头守城,身先士卒。文章对杨氏给予高度赞扬,认为其行为当合于孔子的“仁者必有勇”。
C.杨氏多方发动城民,晓之以理,许之以利,并且亲临战地为军士做饭,激励士卒斗志。大家众志成城,击败了叛军。
D.叛军作鸟兽散,败走的原因除项城城民和吏卒军士勇守城池外,还应该由于刚开始交战就损失主帅,六军无主,失势而逃。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2)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3)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下列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令将军与臣有郤:隔阂,嫌怨 B.刑人如恐不胜:全、尽
C.其怒,不敢献会:遇上,恰逢 D.遣将守关者故:所以

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秋毫不敢有所近。⑤张良出,要项伯。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⑦拔剑切而啖之。⑧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A.①②⑤⑥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⑦ D.①④⑤⑧

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劳苦而功高如此

下列句中虚词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倚柱笑②今急求子③劳苦功高如此④项王按剑跽⑤荆轲和
⑥因人之力蔽之⑦拔剑撞破之⑧未有诸侯之赏,听细说

A.①⑤/④⑥/②⑦/③⑧ B.③⑤/②⑥/①⑦/④⑧
C.②④⑦/③⑤/①/⑥⑧ D.①④⑤/②⑦/③/⑥⑧

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②因击沛公于坐③群臣侍殿上者④何厌之有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⑧大王来何操⑨具告以事⑩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②⑤/④⑥⑩/③⑦/⑧⑨ B.①⑤⑩/②⑥⑨/③⑦/④⑧
C.②⑥⑦/③⑨⑤/①⑩/④⑧ D.③⑥⑧/⑤⑦/⑨②④/⑩①

翻译下面句子(每小题12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题目(选择题每题1分,翻译每题3分。共21分):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第2页 共5页
(二)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下列画横线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且君尝为晋君矣赐:赏赐 B.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扩展、延伸
C.士皆目瞋:眼睛斜视的样子 D.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车:跟着车子跑

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大王来何操? D.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

下列各组句子,画横线的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焉用亡郑陪邻具告
C.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还荆轲知太子不忍,遂私见樊於期
D.朝济夕设版焉于是荆轲遂就车

与例句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烛之武)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大礼不小让 B.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为?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 D.今太子迟之,请别矣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有子曰:“其 为 人 也 孝 弟 而 好 犯 上 者 鲜 矣 不 好 犯 上 而 好 作 乱 者 未 之 有 也 君 子 务 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增加,译为补益
B.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成功
C.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矣治:治理得好
D.二十二人并于朝列:陈列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①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②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③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④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⑤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⑥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政论文,是欧阳修上书劝谏为人君者不要闻朋党而色变,关键要善辨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B.作者在第二段所阐述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观点相同。
C.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先提出问题,再接着分析问题,最后意味深长地点明写本文的意图。
D.“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由此议论可看出,欧阳修对当今人君诛戮君子之朋而倍感痛心。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2)更相称美,更相推让。
(3)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乐荣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末若文章之无穷。是 以 古 之 作 者 寄 身 于 翰 墨 见 意 于 篇 籍 不 假 良 史 之 辞 不 托 飞 驰 之 势 而 声 名 自 传 于 后 故 西 伯 幽 而 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不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