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祖 逖
苏辙
敌国相图,必审于彼己。将强敌弱,则利于进取;将弱敌强,则利于自守。违此二者,而求成功,难矣。
东晋渡江,以江淮为境,中原虽屡有变,而南兵不出,出亦无功,皆夷狄自相屠灭而已。石勒之死也,庾亮为北伐之计,石虎之老也,庾翼为徙镇之役,皆无成而死。及苻坚之败,谢安父子乘战胜之威,有席卷之意,终以兵将奔溃,无尺寸之得。其后宋文自谓富强,以兵挑元魏,梁武志于并吞,失信于高氏,陈宣乘高氏之衰,攘取淮南,皆继之以败亡,何者?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如此也。
自江南建国,惟桓温东讨慕容,西征苻健,兵锋所及,敌人震动。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此二人者,诚非常将也。然桓温终以败衄①,不能成大功,宋武志在禅代,未能定秦,狼狈而返,而况其下者乎?惟晋元帝初定江南,未遑北伐,祖逖言于帝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衅,毒流中原耳。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诚能奋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郡国豪杰,必有应者,沉溺之士,喜于来苏②,庶几国耻可雪也。”帝以逖为豫州刺史,使进屯淮阴。
逖兵力甚弱,乃铸造兵器,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复进据谯,然未尝为深入计也。石勒遣兵攻逖。逖辄就破其众。每于兵间,勤身节用,礼下贤俊,怀抚初附,专以恩信接人,不尚诈力,故人争为之用。自黄河以南,尽为晋土。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逖母葬成皋,勒使人修其墓,复遣使通好,且求互市。逖不答其使,而许其市,通南北之货,多获其利。方将经略河北,而帝使戴若思拥节直据其上。逖怏怏不得志死。
盖敌强将弱,能知自守之为利者,唯逖一人。夫惟知自守之为进取,而后可以言进取也哉! (选自《栾城后集》第十卷,有删节)
【注】①败衄(nǜ):挫败。 ②来苏:形容百姓盼望明君来解脱其苦难。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敌国相图,必审于彼己审:审察。 |
B.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吊:慰问。 |
C.复遣使通好,且求互市市:交易。 |
D.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稍:略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东晋渡江,以江淮为境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
B.违此二者,而求成功未能定秦,狼狈而返 |
C.梁武志于并吞,失信于高氏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
D.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庾亮为北伐之计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祖逖“智谋才略”的一组是 ( )
①祖逖言于帝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②帝以逖为豫州刺史,使进屯淮阴 ③复进据谯,然未尝为深入计也
④石勒遣兵攻逖。逖辄就破其众
⑤逖不答其使,而许其市,通南北之货,多获其利
⑥方将经略河北,而帝使戴若思拥节直据其上
A.①②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国有杰出将领而敌国势力弱小的时候,进攻敌国是有利的;如果本国没有杰出将领而敌国势力强大,那么固守本国领土更为有利:东晋及南朝的有关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
B.东晋南渡长江后,中原地区发生了多次变乱,都是西北少数民族在那里互相攻打杀戮,东晋一般不出兵,而出兵北伐的石勒、庾亮及谢安父子等人,最后也都以失败告终。 |
C.桓温和宋武帝在征战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确实是非同寻常的将领,但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受制于当时形势,如此看来,那些不及他们的人遭致失败是必然的。 |
D.祖逖深知晋朝动乱以致中原沦陷的原因所在,他在晋元帝还未北伐时就进言,分析形势并表明自己雪国耻的主张,得到任用后,他以守为攻,采取种种措施逐步增强实力。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如此也。
(2)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
(3)夫惟知自守之为进取,而后可以言进取也哉!
文言文阅读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盖:因为。 | B.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
C.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 D.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
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②丹以荆卿为计③牧以谗诛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⑤智力孤危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 B.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⑥ | D.①③④⑤ |
对这篇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分﹚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虞荔,字山披,会稽馀姚人也。祖权,梁廷尉卿、永嘉太守。父检,平北始兴王谘议参军。荔幼聪敏,有志操。年九岁,随从伯阐候太常陆倕,倕问《五经》凡有十事,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倕甚异之。又尝诣徵士何胤,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胤言之于王,王欲见荔,荔辞曰:“未有板剌①,无容拜谒。”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为主簿,荔又辞以年小不就。及长,美风仪,博览坟籍,善属文。释褐,署法曹外兵参军,兼丹阳诏狱正。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馆,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于馆,仍用荔为士林学士,寻为司文郎,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舍人。时左右之任,多参权轴,内外机务,互有带掌,唯荔与顾协淡然靖退,居于西省,但以文史见知,当时号为清白。寻领大著作。
初,荔母随荔入台,卒于台内,寻而城陷,情礼不申,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虽任遇隆重,而居止俭素,淡然无营。文帝深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顾访。荔性沉密,少言论,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时荔第二弟寄寓于闽中,依陈宝应,荔每言之辄流涕。文帝哀而谓曰:“我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乃敕宝应求寄,宝应终不遣。荔因以感疾,帝数往临视。令荔将家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文帝不许,乃令住于兰台,乘舆再三临问,手敕中使,相望于道。又以荔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文帝甚伤惜之,赠侍中,谥曰德子。及丧枢还乡里,上亲出临送,当时荣之。
(选自唐•姚思廉《陈书•列传第五十九虞荔传》有删改)
注:①板刺,即名片。书写名字于竹木片上,作访问通名之用。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相钦重 雅:向来 |
B.当时荣之 荣:认为……是荣耀 |
C.淡然无营 营:谋求 |
D.命勒帝之于馆勒:收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①王以荔有高尚之志②然秦以区区之地 |
C.①荔乃制碑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①而居止俭素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虞荔淡泊有节操的一组是()(3分)
①荔辞曰:“未有板刺,无容拜谒。”②唯荔与顾协淡然靖退,居于西省
③荔乃制碑,奏上④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⑤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⑥荔每言之辄流涕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荔为人至孝,母亲死后终身吃素食穿布衣,连音乐也不听了。 |
B.虞荔长大后,博览典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入仕后深得梁武帝和文帝的器重。 |
C.何胤非常钦佩虞荔,向衡阳王推荐他当主簿,但虞荔以年纪小辞谢而不就任。 |
D.文帝被虞荔的爱弟之情所感动,下诏向陈宝应索要虞寄,但虞寄最终还是不能回来和虞荔团聚。 |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又以荔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倕甚异之
②我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登,武定侯英孙。正统中,从沐斌征腾冲,迁署都指挥佥事。十四年,车驾北征,扈从至大同。朱勇等军覆,仓猝议旋师。登告学士曹鼐、张益曰“车驾宜入紫荆关”,王振不从,遂及于败。当是时,大同军士多战死,城门昼闭,人心汹汹。登慷慨奋励,修城堞,缮兵械;拊慰士卒,吊死问伤,亲为裹创傅药。曰:“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也。”八月,也先拥帝北去,经大同,使袁彬入城索金币。登闭城门,以飞桥取彬入。登与侍郎沈固、给事中孙祥等出谒,伏地恸哭。以金二万余及宋瑛等家资进帝,以赐也先。是夕,敌营城西。登谋遣壮士劫营迎驾,不果。明日,也先拥帝去。
景帝监国。景泰元年春,侦知寇骑数千,自顺圣川入于营沙窝。登率兵蹑之,大破其军,边将自土木①败后,畏缩无敢与寇战。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军气为之一振。
四月,寇骑数千奄至,登出东门战。佯北,诱之入城。伏起,敌败走。六月,也先复以二千骑入寇,登再击却之。越数日,奉上皇至城外,声言送驾还。登与同守者设计,具朝服候驾月城内,伏兵于城上,俟上皇入,即下月城②闸。也先及门而觉,遂拥上皇去。
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其气慑,始有还上皇意。上皇既还,二年,登以老疾乞休,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战者才数百,马百余匹。及是马至万五千,精卒数万,屹然成巨镇。登去,大同人思之。
初,英宗过大同,遣人谓登曰:“朕与登有姻,何拒朕若是?”登奏曰:“臣奉命守城,不知其他。”英宗衔之。及复辟,登惧不免,首陈八事,多迎合。寻命掌南京中府事。明年召还。言官劾登违召,鞫实论斩。宥死,降都督佥事。宪宗即位,诏复伯爵。
登无子以兄子嵩为子登谪甘肃留家京师嵩窘其衣食登妾缝纫自给几殆弗顾登还欲黜之以其婿于会昌侯尝活己隐忍不发及卒嵩遂袭爵。
(节选自《明史·列传六十一》,有改动))
【注】①土木:即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英宗前往大同亲征瓦剌失败,在土木堡被瓦剌首领也先俘虏。②月城:围绕在城门外的半圆形小城。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硃勇等军覆,仓猝议旋师旋:快速 |
B.是夕,敌营城西营:扎营 |
C.也先复以二千骑入寇寇:敌军 |
D.及复辟,登惧不免免:逃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王振不从,遂及于败自顺圣川入于营沙窝 |
B.登闭城门,以飞桥取彬入以金二万余及宋瑛等家资进帝 |
C.军气为之一振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 |
D.大破其军及每至辄败,其气慑 |
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郭登战功卓著的一项是
①登慷慨奋励,修城堞,缮兵械②以金二万余及宋瑛等家资进帝,以赐也先
③登率兵蹑之,大破其军④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
⑤及是马至万五千,精卒数万⑥登去,大同人思之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亲自率军北征,郭登奉命担任随从护卫,前往大同。由于战况危急,郭登建议让英宗进入紫荆关,但王振并未听从。 |
B.英宗被虏后,由景帝代理朝政。景泰元年春天,郭登侦察得知敌人行踪,于是率兵跟踪偷袭,大败敌军,极大地鼓舞了明朝军队的士气。 |
C.当初,元军统帅也先挟持英宗经过大同,派袁彬进城索要金币,郭登紧闭城门,但在当天晚上又密谋派人劫营救驾。 |
D.英宗重新即位后,将郭登定为斩首死罪,后来死罪虽被免除,但被降职为都督佥事。之后,英宗又下旨恢复郭登的伯爵之位。 |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无子以兄子嵩为子登谪甘肃留家京师嵩窘其衣食登妾缝纫自给几殆弗顾登还欲黜之以其婿于会昌侯尝活己隐忍不发及卒嵩遂袭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拊慰士卒,吊死问伤,亲为裹创傅药。
②朕与登有姻,何拒朕若是?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8分)
虞荔,字山拔,会稽馀姚人也。祖权,梁廷尉卿、永嘉太守。父检,平北始兴王谘议参军。荔幼聪敏,有志操。年九岁,随从伯阐候太常陆垂,垂问《五经》凡有十事,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垂甚异之。又尝过徽士何胤,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胤言之于王,王欲见荔,荔辞曰:“未有板剌①,无容拜谒。”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为主簿,荔又辞以年小不就。及长,美风仪,博览坟籍,善属文。释褐,署法曹外兵参军,兼丹阳诏狱正。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馆,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立于馆,仍用荔为士林学士。寻为司文郞,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舍人。时左右之任,多参权轴,内外机务,互有带掌,唯荔与顾协淡然以退,居于西省,但以文史见知,当时号为清白。寻领大著作。
初,荔母随荔入台,卒于台内,寻而城陷,情礼不申,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虽任遇隆重,而居止俭素,淡然无营。文帝深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顾访。荔生沉密,少言论,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时荔第二弟寄寓于闽中,依陈宝应,荔每言之辄流涕。文帝哀而谓曰:“吾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乃敕宝应求寄,宝应终不遣。荔因以感疾,帝数往临视。令荔将家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文帝不许,乃令住于兰台,乘舆再三临问,手敕中使,相望于道。又以荔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文帝甚伤惜之,赠侍中,谥曰德子。及丧柩还乡里,上亲出临送,当时荣之。
(选自唐·姚思廉《陈书卷十九》有删改)注:①板刺,即名片。古时书写名字于竹木片上,作访问通名之用。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尝过徽士何胤过:责备 |
B.雅相钦重雅:向来 |
C.淡然无营营:谋求 |
D.当时荣之荣:认为……是荣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故不列于后焉 |
B.王以荔有高尚之志唯荔与顾协淡然以退 |
C.荔乃制碑乃敕宝应求寄 |
D.而居止俭素文帝哀而谓曰 |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虞荔淡泊有节操的一组是()
①荔辞日:“未有板刺,无容拜谒。”②唯荔与顾协淡然以退,居于西省
③荔乃制碑,奏上④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⑤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⑥荔每言之辄流涕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虞荔淡泊有节操的一组是()
①荔辞日:“未有板刺,无容拜谒。”②唯荔与顾协淡然以退,居于西省
③荔乃制碑,奏上④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⑤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⑥荔每言之辄流涕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又以荔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垂甚异之。
②文帝深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顾访。
课本文言文基础知识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列句子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比去,以手阖门 |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D.距关,毋内诸侯 /来吾道夫先路也 |
选出以下选项中划线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景公召而数之曰 |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可以横绝峨眉颠 |
选出以下选项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B.犹且从师而问焉则将焉用彼相矣? |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D.作《师说》以贻之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对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客有吹洞箫者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⑥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⑦甚矣,汝之不恵⑧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⑨而彼且奚适也⑩是社稷之臣也
A.①③⑥/②⑨/④/⑤⑧/⑦/⑩ | B.①⑩/②⑨/③④/⑤⑧/⑥⑦ |
C.①③/②⑨/④/⑤⑧/⑥⑦/⑩ | D.①③⑩/②⑨/④/⑤⑧/⑥⑦ |
对下列划线固定结构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为“为什么……呢”) |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C.无乃尔是过与?(译为“难道……吗”) |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为“用来……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