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购求:重金求取
B.间至雁门北口间:道路中间
C.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判:兼管
D.身被数十创被:遭受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   )(3分)
①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 ②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⑤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   ⑥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⑤⑥

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B.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C.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D.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业少年时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所得猎物比同伴多一倍。一生都在疆场厮杀,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无敌”。
B.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有经验,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恰逢契丹侵入雁门关,杨业率军大败契丹军。
C.杨业说现在辽国军队士气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但监军王侁认为杨业有其他的意图,杨业为表明清白决定首先出战。
D.潘美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守到巳时,之后王侁派人打探消息,听说杨业兵败,立即指挥军队退却。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黄山记
清朝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1),遂浴黄山之汤泉(2)、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3)。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4)。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5),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6)。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7),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人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黄山有前、后海之名(8),左右视,两海并见。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9),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10),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11),上光明顶(12),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13),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幸松针铺地二尺厚,甚软,可坐。晚至狮林寺宿矣(14)。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15)。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惜未挈长绳缒精铁量之,果若千尺耳。”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16)。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17)。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18),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下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慓无益(19),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20),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21),信然。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22),至云谷(23),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释:  (1)白岳:山名,在安徽省休宁县。位于黄山之南。奇峰四起,绝壁回环,险峻而清奇。乾隆帝誉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2)汤显:即温泉,在山下。泉水清润纯净,无硫磺气。(3)慈光寺:在朱砂峰下,一名朱砂庵。明万历年间僧普门改建,称法海禅院,寻敕封护国慈光寺。(4)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5)云巢:在文殊院下,为前海一石洞。(6)文殊院:寺名,在玉屏峰前。明普门和尚至此,云在代州时梦见文殊坐石情景,与此境合,遂构文殊院。遗址今为玉屏楼。(7)混沌:天地未开辟以前的元气状态。此指笼罩在云雾之中。(8)前、后海:黄山多云海,因称南为前海,北为后海,中为天海,加上东、西海为五海。(9)百步云梯:莲花峰下小道,最险处约百步,下临绝壑。(10)大鳌鱼:指鳌鱼背,在鳌鱼峰前。酷似鳌鱼,张口向海螺石。(11)丹台:炼丹台,在炼丹峰前,宽广可容万人。传为浮丘公为黄帝炼丹处。台上有炼丹灶,台下有炼丹源。(12)光明顶:黄山主峰之一。状如覆钵,无所依傍,山顶平坦。(13)莲花峰:黄山最高峰。山形如初绽莲花,绝顶方圆丈馀,名石船。天都峰:黄山主峰之一。峰顶平如掌,有石洞。古人尊之为天帝神都,故名。(14)狮林寺:即狮子林,明建,在狮子峰下。(15)始信峰:在黄山东部,峰凸起在绝壑上。峰上有接引崖,崖壁有裂隙,搭桥渡之。下有古松,名扰龙松。(16)清凉台:在狮子峰下,为观日出,铺海之地。(17)芟(shān)夷:割除。(18)鹘(liǘ)突:模糊不清。(19)惴(zhuì)栗:恐惧。(20)托孤寄命:以后代及生命相托。语出《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这里比喻把一切都交托给背他的人,听之任之。(21)胆为云。语出《淮南子精神训》:“故胆为云。”注云:“胆,金也。金石,云之所出,故为云。”(22)白沙矼(gāng)在后山皮篷与云谷寺之间,沙色纯白,与四周山色迥异,故名。(23)云谷:寺名,在香炉峰下。寺周有灵锡泉、江丽田弹琴处等胜迹。
  文本简析本文作于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
  黄山又名黟山,有三十六峰、二十四溪、十二洞、八岩,徐霞客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誉。黄山奇景在明清两代文人笔下熟闻习见。袁枚这篇游记采取了传统的写法,依游历先后逐一展开,而着重写三天所见。在下笔时,紧紧扣住黄山最引人入胜的景物:怪松、云海、奇峰,作细微具体的描写,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全方位地进行渲染,使人读后充满新鲜感,不觉得与前人所记重复。
  袁枚游黄山写了几十首诗,如《坐光明顶上老僧送茶至》云:“风吹帽落带绕颈,履踏苍苔湿至胫。……众岭森罗脚底来,凭我姿餐如列鼎。”又如《宿狮子林晨起登清凉台看云铺海》云:“一匹布将大地裹,千条练许山灵分。”又如《到西海门看落日山中藏山颇似天台琼台》云:“娲皇炼石石无用,秦王驱山山太重。一齐放向西海门,棱棱万古犹飞动。”莫不笔酣墨舞,极尽铺张之能事,读之耸人心目。同样写黄山,文素净简洁,纯用比喻、白描;诗奇诡激荡,夸张突兀。袁枚诗与文风格之不同,于此可以略见。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仄:狭窄。
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胜:尽。
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逼:急切。
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族:品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吾尝终日而思矣
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家人以肩舆相迎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表现黄山山径的仄险。
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快与雾气之农。描写可谓生动传神。
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描写黄山的景物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
(2)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3)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子安
蒲松龄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白:“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绐①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措大②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怳③,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入,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④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头人醒,宁不哑然失笑哉?顾得志之况味,不过须臾;词林诸公,不过经两三‘须臾’耳,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子安》,有删节)
注①绐(dài):哄骗。②措大:过去对贫寒读书人的轻慢称呼。③惝怳:恍惚,神志不清。④嗒(tà)然:失魂落魄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怒,骤起扑之骤:急忙。
B.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唱:写名字。
C.时作一得志想想:梦想。
D.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用火烧毁。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子安翘盼金榜题名之写照的一组是()
①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②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③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
④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
⑤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
⑥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衷功名的王子安,久困考场多年,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使得他在放榜前,先用酒将自己麻醉,以逃避等待结果时的煎熬。
B.“草木皆惊”,形容情绪紧张。意谓但有风吹草动,都以为是报马到来,这种变态心理,实在可怜可悲可笑。
C.王子安梦中想到的是“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这说明当时的士子图谋的乃是个人名利和虚荣。
D.王子安本是视青紫如拾芥的名士,偏偏屡考不中。乡试后,为求精神解脱,他喝得大醉如泥,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体心灵的扭曲和摧残人性的本质。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
译文:
(2)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
译文:
(3)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贾谊论》
北宋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君子之所取远者,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①,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yuè)然③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注①汉文:汉文帝刘恒。②昼:地名。③趯然:跳跃的样子.趯,同“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何为不豫豫:高兴。
B.虽三代何以远过过:过错。
C.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略:占据。
D.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沮:失望。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B.君子《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C.王其庶几召我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D.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说明贾生“量小”“识不足”的一项是 ( )

A.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
B.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C.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D.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下列对苏轼所述的主要观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谊的才华足够做国君的左膀右臂,可是终于没被国君重用,原因主要不在国君不识才,而在于贾谊不能自用其才。
D.君子要成就一番远大事业,要等待时机,在时机未到时,要能忍受住困穷,贾谊致命的弱点是不能忍受困穷。
C.像贾谊这样的王佐之才,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前提条件是上得其君,下得其臣,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
D.苏轼的结论是做人君的既得到贾谊这样有抱负、有才华的臣子,就应该避其短,尽早起用,否则,这个人才就会像贾谊一样夭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2)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3)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祐初,诏天下勤王。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改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问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拔:提拔
B.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发:召集
C.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第:只是
D.尽以家赀为军费赀:钱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无一人一骑入关,②言力赞从天祥之请
B.①尽家赀为军费②弘范遂客礼见之
C.①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②乃书所过零丁洋诗
D.①丞相怒拘,北至镇江②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分别表现文天祥赤诚爱国与忠贞不屈的一组是 ( )

A.①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②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
B.①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②帝亲拔为第一
C.①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D.①尽以家赀为军费②吾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
B.于是倾尽家财做军费,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有万余人参加抗敌,他的好友劝阻他,但是他坚决抗战。
C.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有万余人参加抗敌,为此不惜倾尽家财做军费,是为了能唤起更多的人响应参与到抗敌的行动。
D.文天祥被捕之后,元世祖被他的忠肝义胆锁感动,不忍心杀害他,在别人进言后才下决心杀了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 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夜游孤山记
(清)邵长蘅
余至湖上①,寓辋川四可楼已十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②。已,舍艇,取径沮洳间③,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④、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西行过陆宣公祠[10],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并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泠桥石阑。学士指点语余曰:“宋贾似道⑤后乐园废址,在今葛岭;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左挟孤山,右带苏堤,当即此地。”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当时势焰之赫奕,妖冶歌舞亭榭之侈丽,今皆亡有,既已荡为寒烟矣!而举其姓名,三尺童子犹欲唾之。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生,遗迹顾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风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注]①湖;指—闪湖。②林处士:指林逋,杭州钱塘人,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白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③沮洳(jǜ rù):低湿的地带。④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⑤贾似道:南宋奸相。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寓辋川四可楼已十月寓:客居
B.灯火隐见林薄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C.今皆亡有,既己荡为寒烟矣亡:通“无”
D.而举其姓名举:推荐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通过对月亮、西湖、峰峦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清朝的湖山月夜图。
B.作者游兴盎然,先乘船,后步行,在游踪的叙述中透露出归隐山林的心愿。
C.作者通过贾似道宅第废址与林逋放鹤亨遗迹的对比,表明对二者的褒贬态度。
D.文章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又借景来抒发感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4分)
(2)、遗迹顾至今尚存。(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