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装置用于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
(1)在装置A~E中,有①~⑨ 9个接口,用编号表示仪器的导气管连接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瓶中浓H2SO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E瓶盛有的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瓶中盛有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此装置收集氯气的方法为 。
(3)写出此实验装置制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
工业用氯气制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已知:溴单质(Br2)、化合物与氯的性质相似,溴单质的水溶液呈黄色,溴单质的四氯化碳溶液呈橙红色。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液态溴单质,振荡后溶液变为黄色。
⑴甲同学认为这不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使溶液变黄色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下同);乙同学认为这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使溶液变黄色的物质是 。
⑵现提供如下试剂: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B.氢氧化钠溶液 | C.四氯化碳 | D.硫氰化钾溶液 |
实验证明乙同学的推断是正确的,请用三种方法加以验证,写出选用的试剂编号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选用试剂(代号) |
实验现象 |
|
第一种方法 |
||
第二种方法 |
||
第三种方法 |
⑶根据上述实验推测,若在稀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首先被氧化的离子是 。
(4分) 将下列各分离物质方法的编号,填在各小题末的括号内:
A. 过滤法; B降温结晶法; C. 分液法; D. 萃取分液法;
E. 蒸馏法; F. 层析法; G. 升华法
(1)将天然水制为纯净水()(2)除去植物油中的水()
(3)将溶液中的硝酸钾与氯化钠分离()(4)除去食盐水中的泥沙()
某学生在实验室测定一未知浓度的稀盐酸,已知在25m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中逐滴加入0.2mol/L醋酸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该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1
(2)在B点,a12.5ml(填“>”、“<”或“="”" )。
(3)配制100 mL NaOH标准溶液所需仪器除托盘天平、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
(4)用量取20.00 mL待测稀盐酸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并滴加2~3滴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该同学一共进行了三次实验,假设每次所取稀盐酸体积均为20.00 mL,三次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消耗NaOH溶液体积/mL |
19.00 |
23.00 |
23.02 |
该盐酸的浓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滴定达到终点的标志是
欲用浓硝酸法测定某铜银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测定反应后生成气体的量),但资料表明:①反应中除生成NO2气体外还有少量NO生成;②常温下NO2和N2O4混合存在,在低于0℃时,几乎只有无色的N2O4液体或晶体存在。为完成测定并验证确有NO生成,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开始前要先打开A部分的活塞K1,持续通一段时间的氮气再关闭K1,这样做的目的是___。
(2)装置中B瓶的作用是。
(3)A中的反应停止后,打开D中的活塞K2,并通入氧气,若反应确有NO产生,则D中应出现的现象是____。
(4)为减少测量误差,在A中反应完成和D中出现现象后,还应继续进行的操作是。
(5)C装置烧瓶中的物质是,用简单的实验证实你的判断:。
(6)实验已测出一定质量的铜银合金完全反应后E装置的生成物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确定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还需测定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某纯碱(Na2CO3)试样中含有NaCl杂质,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图中的装置进行实验。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a g试样放人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试样溶液;
③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b g;
④从分液漏斗滴人6 mol·L-1的硫酸,直到不再产生气体时为止;
⑤从导管A处缓缓鼓人一定量的空气;
⑥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c g;
⑦重复步骤⑤和⑥的操作,直到U型管的质量基本不变,为d g;
请填空和回答问题:
(1)在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时,如果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说明
(2)装置中干燥管B的作用是
(3)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硫酸换成浓度相同的盐酸,测试的结果将(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4)步骤⑤的目的是
(5)步骤⑦的目的是
(6)该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