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
煮 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椅子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然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啊。”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啊!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1)根据词语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在括号里。
①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
②一下子就明白过来。( )
(2)书能“煮”吗?爷爷说的“煮书”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煮书”的好处。
(4)读了这篇短文,你觉得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军与士兵
月光似水。
刺刀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士兵威严地站在哨位上。
将军踏着月光走来了,身后跟着一大帮陪同和随从人员,哨兵精神振作地迎接将军的到来。
将军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几十年戎马生涯铸就的威严口吻发问:“想不想家?”
“报告首长,为了革命,不想家!“
“假话!”将军剑眉一竖,大声斥责。
哨兵的腿发抖了。他知道,眼前这位威严的将军是战争年代被称为“常胜将军”的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
“革命就不要家了?没有家哪里来的国?连家都不想咋报国?大话、空话、套话、假话!”
人们被震住了。
“不想家的兵不是好兵。”将军看出了哨兵的紧张,走上前去,拍了拍还稚嫩的肩膀,“记着,要想着家乡的父老,才能对得起肩上的钢枪。”
将军走了。
士兵的眼睛湿润了,手悄悄伸进裤兜里去摸那封已看了无数次的家信。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斥责() 威严()精神振作()
(2)结合短文内容,选出加点词语的正确含义,在句末括号里画“√”。
士兵的眼睛湿润了。
①士兵深知自己错了,表示悔改。()
②士兵被将军的真情所感动。()
③士兵想起了家乡的亲人而难过。()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本人赞扬了将军的什么精神?
猫
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了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们不知(),但是()()。它们的头(),(),()。撞疼了也不哭。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课遭了殃。它们在(),(),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1)默写课文,将括号里的句子补充完整。
(2)用“”画出小猫“可爱”的语句。
(3)概括出这段话的段意。
阅读短文,按后面要求做。(11%)
可爱的“小精灵”
一天,妻子从街上买回两条小鱼。我赶忙将鱼缸消毒、涮洗干净,注上水,将它们撒到缸里。嘿,一条“黑龙井”,一条“狮子头”。它们一般大,都是胖胖的,周身圆圆的,说是小鱼,头至尾也足有六七厘米长。
两条小鱼可漂亮啦!
就说那条“黑龙井”,整个身子,从头、脊背直到尾和鳍(qí),都染着一层浓重而有光亮的墨色,只有嘴的下方和腹部显出金黄色。头的左右两侧,突着两个圆圆的、弹球儿一样大小的眼眶。仔细端详,才发现眼眶中的黑眼珠正一眨不眨地注视着你。那张似乎可以吞下整个豆粒儿一般的嘴,总是用力而有节奏地一伸一缩的。伴着嘴的一伸一缩,两腮也随着一翕(xī)一张的。它的肚子鼓鼓的,似乎整天都是饱饱的。身后拖着的那条约占身长一半的大尾巴,就像一把展开的小芭蕉扇。看,那黑色“扇叶”的周边,还涂抹着斑斑金色,飘着蝉翼(yì)一般的尾稍儿。它在水中展鳍游动起来,好不威武、潇洒!
再看那条“狮子头”,仪表堂堂,橘红色的头,金黄的身子,只有背鳍和腹鳍的边沿点缀着一点点青色。它的头方正而宽肥,头顶上凸起一块厚厚的、足有五分硬币大小、看似十分松软的肉团,怎看怎像头上顶着的一尊金冠。那两只乌黑的、只有高粱粒大的眼睛,镶嵌在头的两侧,明亮有神。头的前下方,那张菱(líng)形的小嘴儿,人只有等它仰起面孔时才能看到。它在水中缓缓地、悠闲地游动着,显得那样沉稳、雍(yōng)容而尊贵。
它们相处和睦(mù),而且非常机灵、顽皮。每当有人走到缸前,哪怕有一点轻微的响动,它们就游到水面,仰着头,撒娇似的探出张着的小嘴,像是在说:“我们又饿啦,再给点儿吃的吧!”当看到颗粒状的食物落到水中时,它们就贴着水面或沿着缸壁追逐着,高兴地吞吃着,嘴里还不时地发出清脆的“哒、哒”声。吃饱了,玩累了,它们就沉到缸底,静静的,一动也不动。哦,它们在休息、睡觉,也许还正做着美美的梦。
多么可爱的“小精灵”,我真的很喜欢它们。是它们让我这清静、充满茶香和书香的厅堂又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2%)
沉稳———()清静———()
(2)第3自然段在具体描写“黑龙井”漂亮的样子时,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3%)
(3)第5自然段主要讲 。(2%)
(4)给短文分为四部分,用“△”标出。(4%)
阅读短文,按后面要求做。(13%)
庭院中的大杏树
那还是住平房的时候。在我家庭院中的东北角,靠近房檐儿,长着一棵粗壮、高大的杏树。它是我昔日在把深深的院落垫平的第二年开春栽下的。
碗口粗的树干略微弯曲,而且稍向南倾斜,一直高过屋檐。巨大的树冠向四面平直展开,方圆十几米,覆盖住整间房的屋顶和过道的上空,有的枝条还越过高墙,伸向邻家的院子。
春天一到,因庭院背风、暖和,杏树早早地鼓起红色的花苞。只三两天的工夫,满树粉白色的杏花便一齐开放,引来了一拨儿又一拨儿嗡嗡叫着的蜜蜂。整个院落花香四溢(yì),沁(qìn)人心脾(pí)。
花瓣一谢,叶芽便开始钻出。椭圆形的叶片由卷缩到舒展,由油嫩到光亮,由浅绿到深绿。不过二十几天,绿叶便一片叠在另一片的上面,密密的、遮天蔽日。小半个院子都被浓荫笼罩着,清凉得很。此时,你只要仰头留意观察,就会看到绿叶遮掩着的那一颗颗青色的果实。
六月,果实便长到核桃般大小,颜色也由绿慢慢泛黄。到了中下旬,果实开始成熟。低垂的枝条上,成串的大杏子,有的金黄,有的黄里透红。朝树干轻轻蹬上两脚熟透的大杏儿便会噼里啪啦落下一地拾起捏开看金黄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绵软软酸溜溜甜滋滋美到心间
这时,为了不让果实落地摔破,我便背着包或挎着篮,攀到树上去摘,有时干脆仰卧在房顶上去摘。岳母、妻子、儿子,在树下吃着,说笑着,从树上、房上接递着。那份快乐、那份生活中的享受,让人终生难忘。
(1)结合句子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2%)
花香四溢———()美到心间———()
(2)把第5自然段中的标点符号补充完整。(3%)
(3)第2自然段主要讲 。
(4)第3--6自然段按照 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大杏树、、、。(5%)
读一读,然后回答问题。
秋天,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
树叶落在草坪上,小草说:“是谁给我送来的大棉被呀?”
树叶落在田野里,小山羊说:“我有过冬的食物了!”
树叶落在房顶上,小鸟说:“我终于有做窝的材料了。”
树叶落在校园里,同学们说:“多么漂亮的树叶呀!我们把它当作书签把!”
树叶落在大树下,树妈妈说:“孩子们,快回到妈妈的身边吧!”
(1)树叶都落在了哪里?
(5%)
(2)小草把树叶当作,小山羊把树叶当作,小鸟把树叶当作,同学们把树叶当作,树妈妈把树叶当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