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完成后面题目。(共10分)
自余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始。故之文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施而行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B.漫漫而游漫漫:远远地。
C.箕踞而遨箕踞: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特立:独特卓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余僇人故之文以志
B.醉则更相枕卧故为之文
C.萦青缭白,外天际不培塿为类
D.游于是始洋洋与造物者游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
B.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表现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构成对比。
C.作者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D.作者对西山特立之貌的描写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檥(yǐ):通“舣”,使船靠岸。②指王翳:(把项羽)指(给)王翳(看)。王翳,汉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壁:安营扎寨
B.骑能者百余人耳属:归属
C.项王自不得脱度:估计
D.项王身亦十余创被:遭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③所当者破,所击者服④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⑤左右皆泣,莫能仰视⑥不忍杀之,以赐公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刚愎自用和多情善感的形象。而本文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几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优柔寡断、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的形象。
B.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C.项羽面临败亡时,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
D.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作者凭借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愿得之谒:请。
B.秦王必见臣说:同“悦”,喜欢,高兴。
C.计不知所出耳顾:顾虑。
D.臣左手其袖把:把握,抓住。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丹恐惧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A.晋函陵,秦军氾南 B.缒而出,见秦伯
C.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 D.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皆戮没谁大王为此计者
B.樊将军穷困来归丹其无礼于晋
C.秦遇将军,可谓深矣今人有大功而击
D.而右手揕胸吾还也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译: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

翻译句子(每句2分,共8分)
2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4.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每小题2分,共8分)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惟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
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感谢,感恩
B.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迂回,绕道
C.太祖狐,以函令密访于外犹豫不决
D.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呈上奏折

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函令密访于外皆恃旧不虔见诛
B.太祖亦敬惮焉校计甲兵
C.于是罚琰徒隶而琰最世所痛惜
D.琰虽刑,而通宾客皆以恃旧不虔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
学习不满一个学期,徐州的黄巾军攻占了北海郡
B.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昨天统计户籍,冀州有三十万人,所以这倒是个大州啊
C.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
贪鄙的人会仰慕你的名声而清廉,壮士会尊敬你的声誉而砥砺意志
D.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崔琰的本意在于讥讽那些评论的人喜欢指摘别人而不推寻情理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琰起初就学于郑玄,后因战乱饥荒未能学完,归家后以弹琴读书来自娱自乐。
B.崔琰在太祖打败袁氏,夺得冀州之际,敢于批评太祖重武力轻民生的行为。
C.崔琰推举的杨训才学横溢,品德清高坚守道义,深得太祖赏识,也得到世人的认同。
D.崔琰与孔融、许攸等人一样,皆因太祖多疑加罪而死,而崔琰最为世人深深惋惜。

阅读《归去来兮辞》,完成后面的题目。(每小题2分,共10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役使) B.或命巾车,或孤舟(棹:长桨)
C.眄庭柯以颜(怡:使……现出愉悦) D.翳翳以将入(景:日光)

下列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奚惆怅而独悲 B.实迷途其未远
C.僮仆欢迎 D.悦亲戚之情话

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舟遥遥以轻飏 B.木欣欣以向荣
C.聊乘化以归尽 D.农人告余以春及

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人告余以春及 D.乐夫天命复奚疑

对文意概括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段交待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为下文抒写弃官归田的决心作铺垫。
B.第二段描写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自得其乐,同时也通过对夕阳晚照、苍松兀立、引壶自酌等场景的描写,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
C.第三段描写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字里行间体现出诗人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游山玩水的幽雅闲适和琴书相伴、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大自然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促使诗人欢欣鼓舞,诗性大发。
D.第四段抒发了诗人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朴归真,但在“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中却隐含着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