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意封还记,入言于太守曰:“春秋”先内后外,《诗》云‘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①远县细微之愆。”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视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还,以病免。
后除瑕丘令。吏有檀建者,盗窃县里,意屏人问状,建叩头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长休。建父闻之,为建设酒,谓曰:“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子罪,命也。”遂令建进药而死。二十五年,迁堂邑令。县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遂遣之。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
显宗即位,征为尚书。时交阯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②赐群臣。意提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恶其名也。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转为尚书仆射。
(节选自《后汉书·钟离意传》)
[注]①阔略:宽恕;宽容。 ②班:分。  ③大司农,中国古代官职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愆:罪过、过失
B.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掾:掾吏、属吏
C.意屏人问状,建叩头服罪屏:遮挡、挡住
D.广敛母讫,果还入狱。讫:完结、终了

一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钟离意宅心仁厚的一组是(3分)
① 意独身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② 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
③ 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
④ 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 
⑤ 不忍加刑,遣令长休。
⑥ 意提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钟离意为督邮时,向太守提出了“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的建议,受到太守的赞许,于是被委任管理县里的事务。由于钟离意勤政爱民真抓实干,会稽百姓在大疫中大多数受到救济。
B.钟离意在大司徒侯霸幕府时,遣送囚徒到河内时正值冬寒,就动员当时所在的弘农县给囚徒制做棉衣,得到了弘农县令的支持,钟离意因此受到光武帝的夸奖。
C.钟离意押解囚徒时敢于打开囚徒枷锁,听任他们随意走动;不给盗窃犯檀建加刑,遣送他长期回家休假;把罪犯防广放回家去给母亲办理丧事,后导致防广被处死。
D.钟离意担任尚书时,朝廷破获了交阯太守张恢的贪赃枉法案,显宗下诏书把没收的钱物赏赐给群臣,钟离意一身正气拒不接受没收的钱物(赃物),得到光武帝的赞赏。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
(2)时交阯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行本,沛人也。行本起家武陵国常侍,寓居京兆之新丰。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进攻怀州。行本率吏民拒之,拜仪同,赐爵文安县子。及践祚,征拜谏议大夫。未几,迁黄门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日:“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上不顾。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日:“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与民约束。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笑,声闻于外。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殿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者治之。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太子尝得良马,令福乘而观之,太子甚悦,因欲令行本复乘之。行本不从,正色而进曰:“至尊置臣于庶子之位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惭而止。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及太子废,上曰:“嗟乎!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此。”
(选自《隋书》卷六二,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晏如:安然,平静
B.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夺:使之改变
C.愿陛不少宽假之宽假:宽容、宽纵
D.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数:计算、查点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行本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行本率吏民拒之②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
③岂得轻臣而不顾也④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
⑤至尊……非为殿下作弄臣也⑥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引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行本读书刻苦,聚精会神、不知疲倦,虽然穿衣吃饭都有缺乏的时候,也不能干扰他读书。
B.当高祖在殿前责打一位郎中时,刘行本进行了劝阻,皇帝马上就听从了刘行本的意见。
C.夏侯福与太子在阁内嬉戏,被刘行本听到,刘行本将他交付执法者治罪。
D.后来当太子被废弃时,高祖认为如果刘行本还在人世的话,太子就不会落到如此地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阎典史传
邵长蘅
崇祯十四年,阎应元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应元往来驰射。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巡抚状闻,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
  豫王大军渡江,弘光帝寻被执。诸生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明选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夜驰入城。是时城中兵不满千,又饷无所出。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余丁传餐。令曰:“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他物者听。”
  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乃驾大炮击城,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广昌伯,降本朝总兵者也。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
  应元性严毅,号令明肃。轻财,赏赐无所吝。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贝勒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应元骂曰:“败军之将,被禽不速死,奚喋喋为!”又遣人谕令:“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即撤围。”应元厉声曰:“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叱之去。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旦日,城俄陷,大军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俄而,应元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状闻闻:使听到
B.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乘:登
C.输不必金必:一定
D.若将缒城斫营者斫:砍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阎应元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②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
③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④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击鼓叫噪
⑤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⑥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应元刚任职,江盗猖獗。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号召民众抵抗,从者千人,布列江岸,击退江贼,为民除害。
B.清兵过江,十万士兵包围江阴城,诸生拥戴陈明选守城。城中兵不足,粮饷无着落。阎应元动员百姓捐物捐钱做好守城准备。
C.刘良佐是弘光朝的总兵,投降清朝后,来劝降阎应元。阎应元深明大义,不为荣华富贵所诱,以忠诚之心拒绝投降。
D.城破时,阎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英勇杀敌,临死毫无畏惧,坚贞不屈,和降将刘良佐对比更显浩然正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杰自阳翟徒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①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礼毕,扶风②谒请为议曹,衣冠慕之辐辏。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余。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涉自以为前让南阳赙送,身得其名,而令先人坟墓俭约,非孝也。乃大治起冢舍,用阁重门。初,武帝时,京兆尹曹氏葬茂陵,居谓其道为京兆仟③。涉慕之,乃买地开道,立表署曰南阳仟,人不肯从,谓之原氏仟。费用皆印富人长者,然身衣服车马纟免肯,妻子内困。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家无所有,涉曰:“但洁扫除沐浴,待涉。”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撤④此!愿彻去酒食。”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⑤之物,分付诸客。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日失皆会。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⑥毕葬。其周急待人如此。
宾客多犯法,罪过数上闻。王莽数收系欲杀,辄复赦出之。涉惧,求为卿府掾史,欲以避客。涉欲上冢,不欲会宾客,密独与敌人期会。涉单车驱上茂陵投暮,入其里宅。因自匿不见人。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涉迫窘不知所为。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箭贯耳,诣廷门谢罪,于君威亦足矣。”尹公许之。涉此言谢,复服遣去。
(《汉书·原涉传》)
【注】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②扶风:疾风。③仟:同“阡”,田间南北向的通道。此处指墓前神道。④撤:通“歹食”“享”,享受。⑤饭含: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钱、米等物。⑥劳俫:劝勉。
比较下列两组词中加点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视”字相同,两个“乘”字也相同。
B.两个“视”字相同,两个“乘”字不同。
C.两个“视”字不同,两个“乘”字相同。
D.两个“视”字不同,两个“乘”字也不同。

与“从宾客往至丧家”中“从”的用法、意义相同的项是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B.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

A.专门把救济穷人、赶往人们着急的地方去当做自己的任务。
B.专门把救济穷人,替人们排忧解难当做自己一定要作的事。
C.专管救济穷,把替人们排忧解难当做自己一定要作的事。
D.专管救济穷人,赶往人们着争的地方做当作自己的任务。

宾客争问所当得

A.宾客们抢着问原涉应当买些什么东西
B.宾客们抢着问原涉自己应当得到什么东西
C.宾客们争论着,问原涉应当买些什么东西
D.宾客们争论着,问原涉自己应当得到什么东西

对原涉显名京师的原因分析得正确的两项是

A.原涉的祖父曾是有名的豪杰。
B.原涉的父亲是享有二千石俸禄的南阳太守。
C.大司徒史册推荐他,说他有处理繁难事务的才干。
D.原涉遵从传统,在庐冢守孝三年。

对原涉这个人有下列四种看法,你认为比较客观准确的是

A.原涉重传统,守孝道,是封建社会中一般民众的代表。
B.原涉重义轻生,解人急难,在他身上体现了劳动人们的美好品德。
C.原涉的身上既有某些美好的品德,又染有较重的游侠习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
D.原涉虽有某些好品德,但他是太守后,任侠使性,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纨绔子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①人也。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②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③,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守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棕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君臣皆莫敢言。於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尉。召平谓相国曰:“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注]①丰,古邑名,秦时属沛县。②律令,法令。图书,实为图籍文书的省称。③扼塞,险要难行的军事要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封五千户益:增加
B.愿君让封勿受让:辞让
C.悉以家私财佐军佐:佐助
D.臣死不恨矣恨:仇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何为丞相②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①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②非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
C.①高帝乃大喜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功不可忘也②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萧何作为丞相尽忠本职的一组是
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镇抚谕告,使给军食
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
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的陈述与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和刘邦同是沛人,功劳显赫,忠心耿耿,一直深受刘邦信任。
B.平定天下论功行封时,群臣都认为萧何功劳不是最大,刘邦力排众议,认定萧何功劳最大。
C.汉王平定陈豨叛乱后,认为萧何诛杀韩信有功,授予萧何相国的官职。
D.萧何入咸阳后,在诸将争夺财产时收藏图书资料,又主动推荐大将韩信及有嫌隙的曹参,表现了他的远见和大度。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2)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
(3)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高仙芝,高丽人。年二十余,以父功补游击将军。数年,父子并班。仙芝美姿质,善骑射,父犹以其儒缓忧之。初事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等,不甚知名。后事夫蒙灵察,乃善遇之。开元末,表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小勃律①,其王为吐蕃所诱,妻以女,故西北二十余国皆羁属吐蕃。自仁琬以来三讨之,皆无功。天宝六载,诏仙芝以步骑一万出讨。是时步兵皆有私马自随,仙芝乃自安西过拨换城,入握瑟德②,经疏勒③,登葱岭,涉播密川④,遂顿特勒满川⑤,行凡百日。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也。仙芝乃分军为三,使疏勒赵崇玼自北谷道、拨换贾崇瓘祐自赤佛道、仙芝与监军边令诚自护蜜俱入,约会连云堡。堡有兵千余。城南因山为栅,兵九千守之。城下据婆勒川。会川涨,不得度,仙芝杀牲祭川,命士人赍三日糒集水涯,士不甚信。既涉,旗不沾,鞯不濡。兵已成列,仙芝喜,告令诚曰:“向吾方涉,贼击我,我无类矣。今既济而阵,天以贼赐我也。”遂登山挑战,日未中,破之。拔其城,斩五千级,生禽千人,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万计。
仙芝欲遂深入,令诚惧,不肯行。仙芝留羸弱三千使守,遂引师行。三日,过坦驹岭,岭峻绝,下四十里。仙芝恐士惮险不敢进,乃潜遣二十骑,衣阿弩越胡服来迎,先语部校曰:“阿弩越胡来迎,我无虑矣。”既至,士不肯下,曰:“公驱我何去?”会二十人至,曰:“阿弩越胡来迎,已断娑夷桥矣。”仙芝即阳喜,令士尽下。娑夷河,弱水也。既行三日,越胡来迎。明日,至阿弩越城。遣将军席元庆以精骑一千先往,谓小勃律王曰:“不窥若城,吾假道趋大勃律耳。”城中大酋领皆吐蕃腹心仙芝密令元庆曰若酋领逃者第出诏书呼之赐以缯彩至皆缚以待我元庆如言仙芝至悉斩之。王及妻逃山穴,不可得,仙芝招喻,乃出降,因平其国。急遣元庆断娑夷桥,其暮,吐蕃至,不克度。桥长度一箭所及者,功一岁乃成。八月,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还连云堡,与令诚俱班师。于是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注]①国名。②③④⑤均为地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以女妻:嫁给
B.会川涨,不得度会:恰好
C.衣阿弩越胡服来迎衣:穿
D.吐蕃至,不克度克:克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父功补游击将军父犹以其儒缓忧之
B.其王为吐蕃所诱拔其城
C.乃潜遣二十骑功一岁乃成
D.城南因山为栅乃出降,因平其国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高仙芝“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仙芝乃自安西过拨换城
②乃潜遣二十骑,衣阿弩越胡服来迎
③仙芝即阳喜,令士尽下
④急遣元庆断娑夷桥
⑤仙芝招喻,乃出降,因平其国
⑥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还连云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仙芝容貌俊美,擅长骑射,起初不太知名,后来受夫蒙灵察提携,才担当重任。
B.由于小勃律国的原因,唐王朝的二十多个附属国都依附了吐蕃,唐王朝多次征讨小勃律却都无无功而返。
C.高仙芝在形势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果敢进兵,大败敌军,一举攻克连云堡。
D.高仙芝与边令诚击破小勃律国后,又招降了小勃律国的国王,随后从连云堡班师回朝。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言文材料断句。
城中大酋领皆吐蕃腹心仙芝密令元庆曰若酋领逃者第出诏书呼之赐以缯彩至皆缚以待我元庆如言仙芝至悉斩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向吾方涉,贼击我,我无类矣。
②不窥若城,吾假道趋大勃律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