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与孙司封书
曾巩
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智高必反,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栽其家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州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此非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
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
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东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
(选自《与孙司封书》,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户孔宗旦智高必反策:预计
B.即载其家桂州走:逃到
C.久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表彰
D.或隐而不言,或而不备忽:忽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书告其将陈珙作师说贻之
B.智高度终不可下,杀之今君亡赵走燕
C.宗旦乃独不六国秦皆诸侯
D.但贼至能死不去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宗旦“直言不讳、勇于为国献身”的高贵品质的一组是:
①宗旦言不已     ②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③即载其家走桂州   ④但贼至而能死不去
⑤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高攻破邕州城后,俘获了宗旦,并想要任用宗旦,但被宗旦婉言拒绝了。
B.作者认为朝廷应该着重奖励像宗旦那样“曲突徙薪”的臣子,而不是只奖励救火时烧得焦头烂额的那些“上客”。
C.作者认为治国者应该惩恶扬善,而且还要力开言路来防止尚未来临的祸患。
D.关于智高必反的事,宗旦不仅多次报告陈拱,对于当时在广东、广西两路的朝廷使者,宗旦也都一一告知了。但他们当时都未采纳宗旦的意见,最终造成了灾祸。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3分)
答: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孟子曰:“乃若其情①,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②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信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
[注]①情,、②才:质性、人的本性。
(1)下列句子全都反映孟子“性本善”思想的一组是 ( )(3分)
①性无善无不善也②陛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③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④恻隐之心,人皆有之⑤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2)有人表现的不是人性善良的一面,而是人性丑恶的一面,对于这一现象,孟子是怎样来解释的?(3分)
答: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3.(1)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2)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同子贡谈论《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4题。
陆陇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十四年,授江南嘉定知县。嘉定大县,赋多俗侈。陇其守约持俭,务以德化民。或父讼子,泣而逾之,子掖父归而善事焉;弟讼兄,察导讼者杖之,兄弟皆感悔。恶少以其徒为暴,校於衢,视其悔而释之。豪家仆夺负薪者妻,发吏捕治之,豪折节为善人。讼不以吏胥逮民,有宗族争者以族长,有乡里争者以里老;又或使两造相要俱至,谓之自追。
十五年,以军兴徵饷。陇其下令,户予一名刺劝谕之,不匝月,输至十万。会行间架税,陇其谓当止於市肆,令毋及村舍。江宁巡抚慕天颜请行州县繁简更调法,因言嘉定政繁多逋赋,陇其操守称绝一尘,才斡乃非肆应,宜调简县。疏下部议,坐才力不及降调。县民道为盗所杀而讼其仇,陇其获盗定谳。部议初报不言盗,坐讳盗夺官。
十七年,举博学鸿儒,未及试,丁父忧归。十八年,左都御史魏象枢应诏举清廉官,疏荐陇其洁己爱民,去官日,惟图书数卷及其妻织机一具,民爱之比於父母,命服阕以知县用。
二十二年,授直隶灵寿知县。灵寿土瘠民贫,役繁而俗薄。陇其请行乡约,察保甲,多为文告,反覆晓譬,务去斗很轻生之习。督民浚卫河,其始颇有怨言,谓开无水之河以病民;既而水潦大至,独灵寿有宣导,岁竟有秋。二十三年,直隶巡抚格尔古德以陇其与兖州知府张鹏翮同举清廉官。二十九年,诏九卿举学问优长.品行可用者,陇其复被荐,得旨行取。陇其在灵寿七年,去官日,民遮道号泣,如去嘉定时。授四川道监察御史。
三十年,师征噶尔丹,行捐纳事例。御史陈菁请罢捐免保举,而增捐应升先用。陇其疏言:“捐纳非上所欲行,若许捐免保举,则与正途无异。又言:“捐纳贤愚错杂,惟恃保举以防其弊。若并此而可捐纳,此辈有不捐纳者乎?词益激切。菁与九卿复持异议。户部以捐生观望,迟误军需,请夺陇其官,发奉天安置。上日:“陇其居官未久,不察事情,诚宜处分,但言官可贷。”会顺天府尹卫既齐巡畿辅,还奏民心皇皇,恐陇其远谪,遂得免。
寻命巡视北城。试俸满,部议调外,因假归。三十一年,卒。乾隆元年,特谥清献,加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为县崇实政,嘉定民颂陇其,迄清季未已。灵寿邻县阜平为置冢,民陆氏世守焉,自号陇其子孙。
《清史稿》卷二六五)
【注释】①捐纳事例:清政府向捐款人授以官位的做法。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言嘉定政繁多逋赋逋:懈怠
B.不匝月,输至十万输:缴纳
C.坐才力不及降调坐:因为
D.迄清季未已迄:直到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才干乃非肆应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役繁而俗薄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以军兴征饷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D.若许捐免保举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陆陇其爱民的一组是
①去官日,惟图书数卷及其妻织机一具
②讼不以吏胥逮民
③陇其谓当止于市肆,令毋及村舍
④民遮道号泣,如去嘉定时
⑤多为文告,反复晓譬,务去斗狠轻生之习
⑥灵寿邻县阜平为置冢,民陆氏世守焉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陇其做嘉定县知县时反对铺张浪费,致力于以德教化百姓,因而受到百姓爱戴。
B.陆陇其爱民如子,在征房屋建筑税时只征收市中店铺的税,没有涉及乡村百姓,但后来吏部却以才干不足的理由将他降职调离。
C.陆陇其因才学优.品行高而调任京官,但他因极力反对向捐款人授以官位的做法而险些被处分。
D.陆陇其治县崇尚实政,在任时受到百姓的爱戴,死后受到皇帝的追封和百姓的纪念。
1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父讼子,泣而谕之,子掖父归而善事焉。
(2)督民浚卫河,其始颇有怨言,谓开无水之河以病民。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宰我问:“三年之丧①,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②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③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十七》)
【注】①三年之丧:父母死,为父母守孝三年。②燧:古代取火的器具。改火:古代钻木取火,所用的木头四季不同,一年轮一遍。③予:宰我的名,孔子的学生。
⑴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宰我认为,三年守丧,时间过长,应该废除这种礼制,从而使君子更好地为礼与为乐。
B.孔子没有直接反对宰我提出的重新制定守丧的时间的看法,而是先问其“安心”否。
C.君子守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这大多是内心忧伤、思念所致。
D.孔子认为宰我没有念及父母抚养自己的艰辛而擅自停止守丧,这是不仁的行为。

⑵上述对话中孔子和宰我争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