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图是甲同学设计的证明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广口瓶中的现象为 。
(3)酒精灯B的作用 。
(4)乙同学质疑CO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其设计在CO通入CuO之前应先通入澄清石灰水以排除CO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试对此作出评价。你认为乙的设计(填“必要"或“不必要”) ,理由是 。
(5)丙同学认为甲设计的装置中尾气处理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请你为丙同学设计一种合理的尾气处理方法: 。
(12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某校化学小组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实验一:他们只利用Cu、Fe、Al和不同浓度的硫酸(0.5 mol·L-1、2 mol·L-1、
18.4 mol·L-1)。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甲同学研究的实验报告如下表:
实验步骤 |
现象 |
结论 |
①分别取等体积的2 mol·L-1的硫酸于试管中 |
反应速率Al>Fe,Cu不反应 |
金属的性质越活泼,反应速率越快 |
②__________ |
(1)甲同学表中实验步骤②为
(2)甲同学的实验目的是
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还需控制的实验条件是
(3)乙同学为了更精确的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定量实验。乙同学在实验中应该测定的数据是
(4)乙同学完成该实验应选用的实验药品是
该实验中不选用某浓度的硫酸,理由是
乙醇汽油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植物纤维加工成的燃料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有人指出,近年来冬季北方路面经常结冰,是由于大量使用乙醇汽油,而乙醇燃烧时,会产生比普通汽油更多的水的原因导致的。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测定学校附近加油站的93号汽油中乙醇的含量,并比较乙醇燃烧与普通汽油燃烧产生水的量。
甲同学认为,分离互溶的液体混合物最好的方法就是蒸馏,只要通过蒸馏并收集乙醇汽油中的乙醇就可以计算其含量。于是,他设计了按下图装置进行的蒸馏实验,
⑴请找出上图装置中的两处错误:,。
经查阅相关资料得到乙醇及普通汽油主要成分(5—11碳的烷烃)的沸点如下表:
有机物 |
乙醇 |
戊烷 |
己烷 |
庚烷 |
辛烷 |
壬烷 |
癸烷 |
十一烷 |
沸点/℃ |
78.4 |
36.1 |
68.7 |
98.5 |
125.8 |
150.8 |
174.1 |
195.6 |
⑵乙同学根据上表中的数据提出,甲同学的方案不易实施,得不到纯净的乙醇,请简述其中的原因:。
⑶乙同学根据查阅的资料提出:可以用水萃取乙醇汽油中的乙醇,以此实现分离乙醇的目的。向分液漏斗中加入乙醇汽油和蒸馏水,如想使乙醇全部进入水层需要进行的操作是:;静置分层后普通汽油在层(填“上”或“下”)。通过测定普通汽油的质量与原乙醇汽油的质量就可计算出乙醇的质量分数。
⑷燃烧时产生水的多少是由有机物的含氢量(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决定的,根据上表中普通汽油的成分可知,普通汽油中含氢量最高的是:(填分子式)、最低的是:(填分子式);则等质量的乙醇与这两种有机物相比较,完全燃烧时产生水的质量最小的
是:(填分子式)。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1、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2、同一主族内从上到下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实验方法(Ⅰ) |
实验现象(Ⅱ) |
1.钠与冷水反应,再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 |
A.产生白烟 |
2.向新制的H2S饱和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
B.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与酸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且可以燃烧 |
3.镁带用砂纸打磨后在空气中燃烧 |
C.产生大量气泡、气体可以燃烧 |
4.NaI溶液中加入溴水和CCl4 |
D.下层溶液变橙色 |
5.镁带用砂纸打磨后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镁带用砂纸打磨后与2mol/L盐酸反应。 |
E.浮于水面,熔成小球,迅速向四处游动,溶液变成红色 |
6.蘸浓氨水与浓盐酸的两玻璃棒接近 |
F.下层溶液变紫色 |
7.NaBr溶液中加入氯水和CCl4 |
G.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物质 |
8.铝片用砂纸打磨后与2mol/L盐酸反应 |
H.生成淡黄色沉淀 |
回答下列问题:
(1) 从上表(Ⅰ)中选择实验方法,从(Ⅱ)中选择相应的实验现象,上下对应地填写符合要求的答案在空格中(有几个填几个,不一定把空格填满)。
探究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
探究同一主族内从上到下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
|||||||
Ⅰ |
||||||||
Ⅱ |
(2)实验结论(用元素符号表示具体的强弱顺序):
元素的金属性:,元素的非金属性:。
(3)上表(Ⅰ)中实验方法8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上表(Ⅱ)中实验现象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某化学实验小组想要了解市场上所售食用白醋(主要是醋酸的水溶液)的准确浓度,现从市场上买来一瓶某品牌食用白醋,在实验室中用标准NaOH溶液对其进行滴定。下表是4种常见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指示剂 |
石蕊 |
甲基橙 |
甲基红 |
酚酞 |
变色范围(pH) |
5.0~8.0 |
3.1~4.4 |
4.4~6.2 |
8.2~10.0 |
(1)向锥形瓶中移取一定体积的白醋所用的仪器是,该实验最佳应选用
作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
(2)如图表示50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若A与C刻度间相差1mL,A处的刻度为25,滴定管中液面读数应为mL,此时滴定管中液体的体积。
(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该同学一共进行了三次实验,假设每次所取白醋体积均为VmL,NaOH标准液浓度为c mo1/L,三次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消耗NaOH溶液体积/mL |
26.02 |
25.35 |
25.30 |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次实验中记录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明显多于后两次,其原因可能是
A.实验结束时俯视滴定管中液面,读取滴定终点时NaOH溶液的体积
B.滴加NaOH溶液过快,未充分振荡,刚看到溶液变色,立刻停止滴定
C.盛装标准液的滴定管装液前用蒸馏水润洗过,未用标准液润洗
D.第一次滴定用的锥形瓶用待装液润洗过,后两次未润洗,
(4)根据所给数据,写出计算该白醋中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不必化简):
C=。
某学生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利用氯气与潮湿的消石灰反应制取少量漂白粉(这是一个放热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为实验室制氯气的发生装置,反应方程式为。
某学生用12mo1·L-1的浓盐酸100mL和足量的MnO2反应制Cl2,实际得到的
Cl26.72L(填“<”或“>”或“=”)。
(2)漂白粉将在U形管中产生,其化学方程式是。
(3)此实验所得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偏低。该学生经分析并查阅资料发现,主要原因是在U形管中还存在两个副反应:
①温度较高时氯气与消石灰反应生成Ca(ClO3)2,为避免此副反应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
②试判断另一个副反应是(写化学方程式),为避免此副反应的发生,可将装置作何改进?。
(4)C装置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