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
一节耐人寻味的活动课
那节语文活动课我至今记忆犹新。
杜老师对我们说:“我们下面来做一个实验!做这个实验的材料有瓶、沙、水、大石头和小石头。看,我都准备好了!”说着,像变戏法似的从讲台下面提了个塑料袋出来。在同学们的惊讶声中,杜老师又说:“要求是设法把这些东西全装进瓶里。你们说,应该先装什么?”
唐维优说:“应该先装沙!”严雪峰说:“应先装水!”我也跟着嚷嚷:“应该先装大石头!”同学们的想法多种多样,却没有经过仔细的思考,所以没有一个是完全正确的。
杜老师做了示意安静的手势让我们静了下来,说:“好!我先装沙。”杜老师说着便把沙倒了进去,望着这差不多半瓶的沙,唐维优失望地摇了摇头。“好,我再来装水试一试。”9结果还是不行。杜老师又说:“由此可见,只有先装大石头了?”“对!”同学们齐声回答。
然后同学们又回答了杜老师提出的疑问,顺利地完成了这个实验。这个实验的顺序基本上是:先装进大石头;再装进小石头摇一摇,让小石头塞到大石头的缝隙中;接着装沙,又摇一摇;最后将水慢慢渗进瓶里。
看着这装得满满的瓶子,杜老师说话了:“这个实验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下教室像个麻雀林了。不一会儿,有人举手了,杜老师让他们一一说了。不过我倒觉得杨桐说得好——这瓶子就像我们的大脑,应先装主要的,如语文、数学、外语等知识;再装次要的,如音乐、美术等;最后再装一些其他什么的。不然,该装的没装,不该装的却塞满了,主要的就装不进去了。
这堂语文活动课不但让我高兴,更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思考一下。因为这个,我喜欢语文活动课。
1.模仿下面的词组,填写词语。
装得满满
( )得( ) ( )得( ) ( )得( )
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比喻句,并分别说出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 )比喻(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 )比喻(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 )比喻( )
3.同学们一共提出了几种方法?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老师为我们演示正确的方法,请将下面的步骤填写完整。
先装进( );再装进小石头( ),让小石头塞到大石头的( )中;接着装( ),又摇一摇;最后将( )慢慢( )进瓶里。
5.杜老师是想通过这个小实验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观察下面的告示,再回答问题。
|
仔细阅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风
风,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东吹吹,西吹吹,吹落了花姐姐的花瓣,吹落了树公公的叶子。
风,像一个可爱的天使,东吹吹,西吹吹, 吹干爸爸额上的汗水,吹飞妈妈衣盆的泡沫。
风,像一个播种的园丁,东吹吹,西吹吹, 吹飞蒲公英的小种子,吹得秋天如此地绚丽!
(1)猜一猜:
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谜底:()
(2)想一想,填一填、画一画。
(1)风像、、。
(2)“天上飘动的白云是风,随风摆动的柳枝是风,迎风飘扬的国旗是风。”还有哪些是风的呢?风虽然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画一画风。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国的四大发明是:
(2)读了《守株待兔》,我们都觉得那个等待兔子的人非常,你还能写出哪些带有动物的成语?
(3)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腿像。
(4)如果现在没有一个太阳,那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发挥你想象,用几句话写一写。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我觉得以此来形容济南夏天的天气,是再恰当不过了。
暑假里的一天,天气热得厉害。太阳毒辣辣地烘烤着大地,一整天也没有一丝风,护城河旁的柳树垂头丧气,没有一点生气。知了拼命地叫着“热……热……”,地面上连只蚂蚁也难寻——它们也受不了这热魔的肆虐。
就这样煎熬了一天,到了傍晚,还是这么热。
突然,柳条稍微动了一下。谢天谢地,终于起风了。一会儿工夫,风大起来了,吹得尘土和纸屑乱飞,我高兴地跑了出去,享受这珍贵的凉风,看天上,好像是天公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浓浓的乌云迅疾地盖住了半边天。
风一阵紧似一阵,可是那整整一天积攒下来的热浪却还难以驱尽。“啪嗒”,一个凉凉的东西打在我身上。雨!而且是大的雨,刚开始下,雨点就有5分硬币那么大!雨点不断地往我头上落,头上顿时感到凉凉的,真痛快!可那讨厌的热浪仍缠着我的腿和脚,马路依旧烫人。
雨,越下越大,终于连最后的一丝热气也被“驱逐出境”了。密集的雨点成了银白色的雨跑道,砸到人身上,还真有些疼呢!我浑身上下淋透了雨,像只落汤鸡似地往回跑。这时,雨更大了,窗外白晃晃的雨水没头没脑地往下浇,那一排排柳树闪着翠绿的颜色,使劲地左右摇摆,像是在狂欢;天上电闪雷鸣,这是雷公在助威呢!
过了半个多小时,雨下小了——更小了。最后只是轻轻地蹦雨星。天晴了,云散了。天空碧蓝碧蓝的,那快要落山的太阳,又露出了笑脸。柳树经过风和雨的洗礼,显得更加青翠欲滴。
济南的夏天就是这样——多变。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2)用“——”画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用“﹏”画出文中的一句拟人句。
(3)济南的夏天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阅读课外选段,并完成下面的练习。(10分)
抓阄儿
我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就经历了一次生和死的考验。那年秋天,我去黄河口参加社会实践,被分配到一只船上看机器。这天白天,黄河水猛涨,到了晚上,河水仍然不见下,洪水把我们的船冲得直摇晃。突然,听见“啪啪”几声,三根缆绳接连被拉断。霎时间,我们的船像一匹野马,迅速向下游漂去。
这里离大海不到六十公里,两岸没有人烟,周围除了风声和黄河的涛声,听不到别的声音。我们好像意识到了什么。 一个小时过去了,又一个小时过去了,已经闻到大海的气息了,我们还是想不出办法来,于是,大伙儿一商量,决定跳河,游到岸边去。可是,我们四个人只有一件救生衣,给谁谁都不穿。主机手刘水生说,他从小长在黄河边,游泳游得好,救生衣应该给不会游泳的同志穿。副机手王伟东说,他是老大哥,老大哥就得有个老大哥的样子,当然不能穿。其实,那年他才22岁。大李则找了个不太好意思讲出口的理由,他说他没有念过书,救生衣还是留给大学生吧,咱们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呀。
听了他们的话,我心里一阵热,眼泪差点儿流出来。可我一时又找不出拒绝的理由。但是,无论大伙儿怎么劝我,我还是不肯穿那件救生衣。
我建议说:“咱们抓阄儿吧,谁抓住谁穿。”
他们三个人互相看了一眼,点了点头。王伟东抢先做好了阄儿:“三个‘不’,一个‘穿’,谁抓住‘穿’谁就穿。”他自己先抓了一个,打开一看是“不”,接着水生和大李两人都抓的是“不”,还没等我去抓,伟东已把那阄儿扔进了河里。大家不容我多说,就把那件救生衣牢牢地套在我的身上……
结果,伟东没有爬上岸。
后来我才知道,那四个阄儿都是“不”,是伟东他们故意那样做的,伟东还对他们说,他们三个一定先抓,非让我穿上那件救生衣不可……
我跪在伟东墓前痛哭不止。从此,我懂得了人世间什么叫“情义”。
(1)作者是以第人称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2分)
(2)故事里一共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为什么要抓阄呢?(2分)
(3)他们抓阄抓的是什么?抓阄的结果如何?(2分)
(4)作者从抓阄这件事中感悟到了什么?最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些什么?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