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橡树
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将会宽阔、平坦又漂亮。
开始筑路了。一天,工人们来到田野上,那里长着一片不大的灌木林。工程师批示未来的路要铺在哪里,工人们就往土里埋进排水管。
突然,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高尚( ) 赞叹( )
反义词:笔直( ) 宽阔(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不约而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直线画出文中描写橡树的句子。
4.文中工程师和工人们都叹气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筑这条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共四段,请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读短文,完成练习。
将军和士兵
月光似水。
枪刺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士兵威严地站在哨位上。
将军踏着月光走来了。哨兵精神振作地迎接将军的到来。
将军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几十年戎马生涯铸就的威严口吻发问:“想不想家?”
“报告首长,为了革命,不想家!”
“假话!”将军剑眉一竖,大声斥责。
哨兵的腿发抖了。他知道,眼前这位威严的将军是战争年代被称为“常胜将军”的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
“革命就不要家了?没有家哪来的国?连家都不想咋报国?大话、空话、套话、假话!”
随从的士兵们和哨兵被震住了。在那突出政治的年代,谁敢说这样的话?
“不想家的兵不是好兵。”将军看出了哨兵的紧张,走上前去,拍了拍还显稚嫩的肩,“记住,想着家乡的父老,才能对得起肩上的钢枪。”
将军走了。士兵的眼睛湿润了,不由悄悄伸进裤兜里去摸那封已看了无数次的家信。
(1)读短文,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口吻 ( )的肩膀 ( )的哨兵
( )的月光 ( )的眼睛 ( )的寒光
(2)“士兵的眼睛湿润了”这句话中“湿润”的正确含义是( )
A.士兵知道自己错了,表示悔改。
B.士兵想起了家乡的亲人而难过。
C.士兵被将军的真情打动了。
(3)士兵说为了革命不想家,这是假话,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用“______”画出。
(4)“随从的士兵们和哨兵被震住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没有家哪来的国?”的意思是( )
A.没有家才有国。
B.没有家就没有国。
C.有家就没有国。
(6)读读短文中画“”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鲁迅与时间
鲁迅一生只活了55岁,却给我们留下了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有人做了一个统计,鲁迅从1918年5月发表第一piān(篇片偏)小说《狂人日记》起,到1936年10月逝世为止,他每年平均写作35万多字。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鲁迅对时间抓得很紧,善于在繁忙中挤出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mián(棉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白天,他往往要接待一批又一批的客人,总要到晚上10点到12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有时睡觉连衣服都不脱,像战士伏在战壕里休息一样,打一个盹,醒来后又继续工作。
一年到头,鲁迅很少休息,即使在过年过节时,鲁迅也和平日一样辛勤地工作。他常常在每一年的除夕写作,翻译,编集一年中所写的文章。如:1925年的除夕夜,他编成了一本《华盖集》,写了1200字的《题记》;1932年的除夕夜,他编成了《南qiāng(腔强枪)北调集》,写了1000多字的《题记》;1934年的除夕夜,他翻译了西班牙作家巴罗哈的小说《少年别》,还写了译后附记;1935年的除夕,也就是鲁迅生前的最后一个除夕,他又编了《且介亭杂文二集》,除写了《序言》外,还写了长达近万字的《后记》。此外,鲁迅还常常利用每年的除夕整理日记或计划来年的工作。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miǎn(免缅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惰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鲁迅没有虚度年华,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1)根据拼音与文章内容,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汉字。
(2)第2自然段中画“______”的句子起什么作用?请在其他段落中用“”画出一句起相同作用的句子。
(2)先摘录文中鲁迅先生形容时间的一个比喻句,再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写一个关于时间的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查字典理解“逝世”一词的含义及用法,体会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不同人、不同情况的“死”有着不同的说法。请试着完成下列填空。
①___________称为“牺牲”。②___________ 称为“遇难”。
③___________称为“夭折”。④___________称为“驾崩”。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已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周围黑洞洞的”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1936年,他成为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在美国,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儿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又强烈地躁动起来:早日回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有人劝他说:“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研,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时,他已下定决心,随时准备回国。
听说钱学森要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军官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动摇过。经过五年漫长的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1)在下列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待遇 ( )的生活 ( )的条件
( )地躁动 ( )地说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黑暗——( )贫穷——( )动摇——( )
(3)理解“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赞颂了钱学森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