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12分)
①古时候,有个富人要出远门。出发前,他叫来三个仆人,分别给了他们500两白银,让他们自行支配。富人走后,其中两个人用这些钱进行投资经营,第三个人却把白银保存起来。后来,富人成了皇帝。他找来三个仆人,询问500两白银的支配情况。第一个仆人在原有基础上又挣了500两白银。皇帝说:“做得好!你已证明了自己的才能,我任命你为知府。”第二个人也使其财富增加200两,于是被任命为知县。而第三个仆人,当他把那原有的500两白银呈现给皇帝时,皇帝将他赶了出去。
②这个故事必将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只有努力创造机遇,才有机会获得更大成功。
③我们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机遇,让生活得到改善”。确实,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收获多少,但可以决定自己去付出多少。到底是满足自己目前所拥有的现状,还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它生长、翻倍,也同样取决于你自己。
④争取机遇过程的本身就是对风险的挑战。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情时,通常都不知道结果怎样,我们一些人在工作中怕犯错误,尽量避免自己作决定,更愿意服从命令,导致工作缺乏创意,失去了机遇。没有冒险就没有机遇,在当今社会,大的突破往往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史蒂芬·莱因史密斯博士是研究领导学的前沿专家,他认为:“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任何一项工程都需要汇集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去发现答案的。”商业上的成功通常不是墨守成规,而是靠集体智慧的创新来实现的,这就需要一个能“找出答案”的团队。
⑤“利乐包”是一个生产牛奶、果汁等液体包装盒的大公司,其2010年的收益接近100亿欧元。1943年,当一个年轻的瑞典科学家看着妻子把肉灌入肠衣的时候,不禁这样想:“是否可以发明一个系统,将所有液体用纸盒包装起来?”他是一个有增值“500两白银”点子的科学家,但他不是投资商。他的同伴——化学家沃伦伯格、工程师哲朗德、销售经理托鲁德,在长期的反复试验与失败后将这个点子转化成了适应市场的产品。有了好点子,再有一批去做、去行动的人,“利乐包”终于在全球取得成功。
⑥很多人认为,成功需要天赋,更需要有好的机遇。其实不然,许多人的机遇是经过努力奋斗而获得。梅兰芳挑战自我,练就了流动如水的双眼,终成著名京剧大师;袁隆平敢于创新,培育了饱满如珠的水稻,终成“杂交水稻之父”;                               
⑦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我们应该抓住人生的每一个出发点,把握住每时每刻,创造一个充实的自我,怀着火热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走过漫漫人生路,尽情地拥抱生活,从而寻找生命的乐趣和意义。                                                          
请找出本文表达的中心论点。
选文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在选文第⑥段结尾画横线处,仿写一个句子。
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夏洛伊与土豆

【美国】詹妮斯•沃尔弗

夏洛伊是我的雪德兰亚牧羊犬,从我创办动物收容所那天开始,它就一直陪伴着我,现在它已经老了,过去的几周,它总是趴在房子前,很久都不动一下。吃饭的时候,我必须哄上几分钟,它才勉强张开嘴巴。我今年已经49岁,不再像以往那么强壮,我感觉自己就像夏洛伊,想做事情,但已经力不从心。

10岁那年,我和爸爸一起救治了一只受伤的鹈鹕。从此,帮助被抛弃和被虐待的动物就成为我向往的职业。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康复顾问,但我的心里想着动物,所以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放弃了工作,在阿肯色州北部的奥索卡斯租了15英亩土地,创办了洛基山动物收容所,照顾那些被抛弃和被虐待的动物。

夏洛伊是我带进收容所的第一只动物,它是我的伙伴,也是收容所的护卫。白天,夏洛伊和动物们在院子里玩耍;晚上或碰到坏天气的时候,我们一起把动物赶回圈里。最重要的是,它那尖锐的吠叫声可以吓跑土狼、山猫和其他饥饿的猎食者。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们一起照顾收容所里其他的动物。这个地方是我的,也是夏洛伊的,如果没有它,我该怎么办?

一天中午,我正在哄夏洛伊吃饭,我的朋友姗迪给我打来电话:“詹妮斯,你可以收养一只新生的小羊羔吗?它的一条腿在分娩时断了,羊妈妈拒绝给它哺乳。”

“赶快把它送过来。”我挂断电话,我找了一块毯子放在夏洛伊的身边。

“你就要有一个新室友了。”我告诉它。它抬了一下头看我一眼,又趴下。我不知道年老的夏洛伊是否还能照顾一只新的动物,

小羊羔被送了过来,我把小羊羔放在毯子上。它瘦小就像一堆土豆泥。“我就叫你‘土豆’吧。”我说。我一边说一边用模子固定它的断腿,接着给它喂奶,我看见夏洛伊正盯着我们。

几天以后,土豆变得强壮一些。它艰难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向夏洛伊。夏洛伊抬头看着小羊羔。终于。土豆走到了它的目标身边,它低下头,小鼻子在夏洛伊身上来回嗅着,然后舒服地趴在了夏洛伊有着厚厚的毛发的脖子上。夏洛伊用头温柔地蹭了蹭土豆作为回应。

“夏洛伊,看起来你交上了一位新朋友。”我很开心。

第二天,当我打开门,土豆正站在门后等着我——它不是自个儿,夏洛伊也站在它后面看着我,欢乐地摇着尾巴

“夏洛伊,你……”我几乎不敢相信看到的这一切。

土豆跟着我进到厨房,我惊讶地看见夏洛伊紧跟在它的后面。当我用火炉加热土豆的牛奶时,夏洛伊站在我身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我。

“现在你对这只小羊羔感兴趣了?”我问夏洛伊。土豆喝牛奶的时候,夏洛伊摇摇尾巴,然后走到它的水盆和食物盆边。看来它又自己吃东西了。

每天夏洛伊带着土豆都一起绕着房子散步。每当有客人来访,夏洛伊就站在土豆和客人之间保护它,盯着客人,直到客人通过它的审查。土豆在草地上奔跑,夏洛伊虽然跟不上,但它的眼睛一直没离开……它又是一条工作犬了,它找回了生命的支点。

在土豆来这里两个月后,夏洛伊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月前,它就已经准备走了,但它一直等到土豆有能力照顾自己才离开。

……(文段有删改)

(1)文章详写了年老的夏洛伊 ①  直至去世这件事,第二、三自然段分别插叙了“我”创办动物收容所和 ②  这两个内容,

(2)请分析文中两个加点的“盯”字不同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划线句子的作用。

(4)文章结尾被删掉了,请根据文章主旨推断,下列哪一项作为结尾最恰当  

A.我含着泪把夏洛伊葬在收容所的旁边,让它继续守护者其他动物。

B.它留给我一个新的支点,支撑我沿着自己的愿望继续下去。

C.感谢你!夏洛伊,我的雪德兰亚牧羊犬,我亲爱的好伙伴。

D.土豆后来一直长得非常健康,看着它,我就像看见夏洛伊。

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谁关注你的背影(节选)

孙道荣

①母亲从老家来。从火车站接到母亲,穿过车站广场,向停车场走去。母亲年纪大了,走得慢,虽然他放慢了脚步,但母亲还是落在了后面。

②上了车。母亲心疼地对他说,你的背怎么有点驼了?是不是趴在桌子上太久了?他是做文字工作的,每天都要伏案头十个小时。他点点头,没关系的。母亲轻声说,可你爸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腰杆还挺直的呢,你要照顾好自己啊!

③父亲去世已经八年多了。在生命中的最后时光,他躺在病床上,蜷缩成一团,干瘦,脸色蜡黄。但只要子女来到病榻前看望他,他就会强撑着坐起来,面带笑容。父亲的背影,他还真记不大清了。

④父亲的背影,到底是怎样的?他一边开车,一边努力地回忆。看了一眼后视镜,他与母亲的目光碰到了一起,母亲一直在盯着他看,盯着他的背影看。

⑤他的心猛地颤抖了一下。

⑥人到中年,他发觉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时常怀旧,多愁善感了。脑海中突然跳出来一个背影,是儿子的。那是去年秋天,他和妻子送儿子去成都上大学。在学校门口,儿子转身向校园走去。一辆开往火车站的公交车来了,他喊妻子赶紧上车,妻子却一动不动。他循着妻子的目光看过去,人群中,他一眼就看到了儿子的背影,瘦削,高大。公交车开走了。他和妻子一直目送儿子的背影,消失在尽头的拐弯处。儿子没有回头。妻子叹了口气,心疼地说,儿子太瘦了,你看他的背影,跟个电线杆似的。

⑦儿子不会知道,妈妈和爸爸一直在他的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

⑧从儿子蹒跚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开始,他和妻子就习惯了儿子的背影。儿子学步了,他小心翼翼地跟在儿子的身后,随时张开双臂;儿子会跑步了,他一路小跑跟在后面;儿子上学了,他目送儿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才放心地离开;儿子高考了,他答应不送孩子,以免给他造成精神压力。可是儿子一走出家门,他和妻子就走到窗前,看着他的背影,直到完全看不见了。

⑨他知道,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留给他和妻子的,将是更多的背影。就像他自己,总是把背影留给了父母双亲。

⑩车开到小区,他打开车门,搀扶着母亲下车。他故意放慢脚步,走在母亲的后面。母亲七十多岁了,腰板还不错,但步履已经有点蹒跚。母亲真的老了。

⑪母亲突然回头。他揉揉眼睛,加快了脚步,和母亲并肩,缓缓向家走去。

⑫有时候,人生需要回一回头。回头,你就会看见,默默注视着你的那个人。那个人,一定是  人。

(1)文章运用了  的记叙顺序,叙事线索是  

(2)把选文第⑫段最后一句话补充完整。

(3)请分析选文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4)选文最后一段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5)文章标题“请关注你的背影”能否改为“背影”?为什么?

说明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是﹣﹣正如飞机失事是很小概率的事件,但只要碰上一次我们就歇着了﹣﹣再多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也改变不了有害细菌让我们寝食难安,甚至再也不用吃饭了。人们吃出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或者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我们所吃的各种食物,不管是蔬菜、水果,还是肉、蛋、奶,都充满了细菌。绝大多数人喜欢的走地鸡、野味、农家肥种的菜、野生的鱼虾等等,携带的细菌比大规模养殖的更难控制。通常的洗涤,可以去掉一部分,但是对大多数细菌来说,任你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适当的条件下,用“春风吹又生”来形容,都显得过于保守。细菌的繁殖速度,不是“一生二,二生三”那么慢条斯理,而是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那样的几何速度。在适当的生长条件下,的有细菌半个小时就会增加一倍。换句话说,一个细菌在这样的条件下,24小时之后,就可以给全国人民每人分上二十几万个。

③食物中细菌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了农药的蔬菜,农药分解或者洗去了就不会再有。但是其中的细菌,今天可能还少,放两天却可能变得很多。细菌在食物上的存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菌种的来源,二是保存的条件。细菌的来源多取决于环境,卫生洁净的环境中较少,大规模科学种植养殖的食物原料中也较少。FDA推荐人们食用农场养殖的鱼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经过高温处理的熟食中的细菌比原料中少,大概每个人都能想到,就保存条件来说,低温不利于细菌生长,所以大家才会把食物放在冰箱中,但是哪怕是零下二十度的冷冻室,也不能杀死细菌,只是让它们消停一下。一旦给点温暖,它们照样又灿烂起来。一些顽强的细菌,在4摄氏度的冷藏室内照样生长。所以,冰箱也只能暂时保存食物,以安全的方案还是尽量加快流通,减少存货。高浓度的盐是抑制细菌生长的有效手段,千百年来,没有冰箱的祖先就是用这种方式保存某些食物的,比如腊肉、咸菜。

④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121摄氏度下加热15分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成不了气候。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

⑤无数的食品科学家和工程师花了不计其数的工夫,想要找到比加热更好的杀死细菌的方式。然而到目前为止,能够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还是加热。中餐的原料有很多不注意卫生的地方,但是中餐的安全性问题却不严重,关键就在于中餐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烹饪、现做现吃的。

⑥对于个人来说,注意食品安全,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厨房冰箱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经常性的清洁(比如酒精、醋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并且保持厨房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细菌的存在。那些存在的细菌,本来可能成为我们食物中的菌种。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也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繁殖提供广阔的天空。

(作者:云无心,文章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内容拟写标题。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分析选文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4)请简要概括文中提及的减少食物细菌的方法。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一一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神圣。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进入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别人耻笑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的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选自《作文素材》有删改)

(1)该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将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完整。

①先提出分论点:  ,②然后  加以论证,③最后得出  的结论。

(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文中“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而“叶嘉莹”是适应环境的典型,请你从中外名人或名著中再举1个能适应环境的典型事例。

(5)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初中毕业后,你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月光手帕

韦延丽

秋夜的风一阵又一阵地袭击着阿斌单薄的身体,阿斌不由打个冷战,他借着月光顺着山沟吃力地穿过一条泥泞的土路,路的尽头,一棵高大的榕树下,趴着一栋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

阿斌在屋前站定,喘一口气,正了正身子,轻轻叩响锈迹斑斑的门环。

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小脑袋探出门外。

“你找谁?”男孩儿警惕地盯着他问。

“我路过这里,迷路了。”阿斌专注地看着男孩儿,“能给我一碗水喝吗?”

小脑袋又重缩回屋内,阿斌在门前的石堆上坐下。

男孩儿端来了水,水随着男孩儿的脚步在粗瓷碗里晃动,溢满了一碗月光。

阿斌起身接过碗,一仰脖子,粗瓷碗里的水就失去了光亮。阿斌满足地咂了咂嘴巴,问男孩儿:“只有你一个人在家吗?你爹娘呢?”

“娘帮人卖夜宵去了,爹去了天堂。”“爹一一你爹怎么会在天堂?”

我娘说:“我哥和人打了架后不敢回家,爹到处找他,路上出了车祸,上了天堂。”

一阵风吹来,阿斌揉了揉眼睛。

“你怎么啦?”“我、我……沙子进了眼睛。你们怎么不在村里住?”

“我娘说,以前我们是住在村里的。哥和人打架后,原本要好的两家人成了仇人,被打的那家人天天来逼爹娘交出我哥,赔偿医药费。爹死后,娘只得将村里的房子卖掉抵了赔偿款,于是我们就搬来这儿住了。娘说,住在这儿也好,免得村里人老在背后指指点点,说娘会生不会养,养了个罪犯。娘还说,让我好好读书,爱读书的孩子不会打架。”

“你哥打的人,关娘什么事?”“当然有关系啦,他是爹娘的儿子呀!”男孩儿不满地说,“娘说哥的罪,顶多坐三年牢,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出来了……可是他跑了,他怕坐牢。他不要爹娘,不要我了,呜呜……”

阿斌蹲下搂过男孩儿,想安慰他,男孩儿却机警地①,说:“我不认识你!”

阿斌尴尬地收回手,停了停又问:“你还记得你哥吗?”“不记得,我哥出事时我才两岁多。娘说,小时候我哥常背我呢,他可喜欢我了。”

“你哥犯了错,你和你娘还会想他吗?”“想,当然想啦!我娘说,我哥那是一时糊涂,那时不懂事,他要是知道错了,改正了,一定是个好孩子呢!唉,他要是能回来就好了,我就不用天天晚上担惊受怕了。”

“担惊受怕?晚上都是你一个人在家吗?”“是的,娘虽然卖了村里的房子,但人家的钱还没赔清,娘答应每年赔人家一万。为了赔人家钱,娘白天做农活,晚上帮人卖夜宵。娘说,明年就可以赔完,那时她就可以陪我了。不过我不怕,爹在天上保护我呢!”

阿斌心里一痛,他剧烈地咳嗽起来。他急忙用手捂着嘴,快步走到石堆旁的树下,借着树阴抹去眼角的泪。月光透过树隙,斑驳地洒在阿斌身上。

你踩到月光手帕了!②”男孩儿惊叫起来。

阿斌急忙后退几步,左看右看。

“月光手帕?”“就在那儿。”男孩儿指着树阴说。

顺着男孩儿手指的方向,阿斌看到了黑漆漆的地上铺满了一片又一片巴掌大的手帕,那是月光穿透树隙洒下来的。

“是那儿吗?”阿斌问。

“是的,就是那些手帕。娘说,一个人,只要心里无愧,心里装着美,就能看见这美丽的月光手帕。娘还说,娘要等,等到我哥看到月光手帕的那一天。”

阿斌再也忍不住,他双腿一软,跪在了手帕前,任大滴大滴的泪珠滚落,掉在地上的手帕里,为爹娘,为那个被他打伤的小伙伴,更为自己。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儿说:“从此以后,你和娘,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照片上,有阿斌、男孩儿,还有满脸慈祥的爹娘。

阿斌毅然踏上山路,走进月光中,满地的“手帕”忽地抱成团儿,包裹着阿斌向前走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1期,有改动)

(1)选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2)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第①处画线句中加点词“跳”的表达效果。

(3)选文中阿斌这个人物形象主要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4)选文第②处画线句“你踩到月光手帕了”中的“月光手帕”是指什么?它有何象征意义?

(5)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阿斌的选择给了你什么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