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3分)
好戴高帽
喜人面谀俗称“好戴高帽”。有京官将赴任之巴陵者,往辞其师。师诫之曰:“地方官为之不易也,慎之。” 其人曰:“学生已备高帽一百,诣尊长,遇同仁辄遍送之,不吝也。当不使有所龃龉。”师怒曰:“吾辈素以正直立身,岂可谀人如此!”其人曰:“天下恶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耶?”师颔其首曰:“诚哉,斯言!”其人还,自语曰:“吾备高帽一百,未赠已损一顶。”
【注释】①谀:奉承。②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③颔首:点头。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喜人谀(        )       ②以正直立身(          )
尊长 (         )       ④师之曰  (         )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有京官将赴任巴陵者”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齐习辞者也 B.是吾剑所从坠 C.楚王闻 D.至

用“/”划分句子朗读停顿。(一处)(1分)
吾 辈 素 以 正 直 立 身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天下恶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耶?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京官说“未赠已损一顶”的原因是什么?本文披露了人性的什么弱点?(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内文言文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非独贤者有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我而为之得()
(3)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已()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
答:赞扬了 的人;
批评了的人。

课外文言文阅读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释】①季梁:魏国的大臣。②方:正。③恃:凭借。④广地尊名:使地广,使名尊。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中道而反:_________(2)而离愈远耳王: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要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不朝北走呢?”
B.我想要离开楚国,我说:“你想离开楚国,为什么还朝北走呢?”
C.我想要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还朝北走呢?”
D.我想要离开楚国,我说:“你想离开楚国,为什么不朝北走呢?”

季梁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课内文言文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2)一食尽粟一石或()
(3)执策而之临()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请你结合原文,说说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有哪些?

文言文阅读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节选自(醉翁亭记))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夕阴,气象万千()
(2)山间之四也()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
[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乙]: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注释:赒zhōu:救济,接济;粜:tiào卖出粮食。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必以处士为法()(2)处士父疾废于家以()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②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文章用了哪些材料刻画了“连处士”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