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玉 殇
霍达
①小院里清凉如水。
②前边琢玉坊的窗纸透着灯光,在“沙沙”的磨玉声中,梁亦清手捧着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正在加紧精雕细刻。合同期限迫在眉睫,蒲老板在等着他,沙蒙·亨特先生在等着他,患难老妻和两个女儿在等着他,他自己也在等着这艘宝船竣工的时刻。
③他喘息一下,用粗糙的手掌抚摸着巍峨的宝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意。不容易呀,“马哈吉”【注】郑和,梁亦清陪着您一块儿闯过来了!他注视着器宇轩昂的郑和,注视着甲板上劈风斩浪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他也加入了那雄壮的行列。
④水凳儿又蹬起来,坨子又转起来,梁亦清屏弃一切杂念,重又投入专心致志的创作,在三保太监郑和那饱经风霜的眉宇之间做画龙点睛的镂刻。郑和,这位杰出的中国穆斯林,在他手执罗盘、眼望麦加,指挥着宝船与风浪搏斗的时刻,一定是镇静沉着、胸怀坦荡的。梁亦清怀着崇高的敬意,紧紧盯着郑和那穿透万里云天冲破万顷碧波的眼睛,惟恐自己睫毛的一闪、心脏的一跳都会影响雕刻的精确,有损于那双眼睛的神采……
⑤韩子奇一直守在旁边,目不转睛地领受师傅那精湛达到极致的技艺,这是他至高的艺术享受和外人无缘分享的殊荣。
⑥突然之间,他感到师傅的神色有些不大对头。
⑦宝船上,郑和的那双眼睛变得模糊了,仿佛郑和由于远途跋涉的劳累和风浪的颠簸而晕眩了,他要做片刻的歇息了?不,是梁亦清自己的眼睛……眼睛怎么了?像一片薄云遮在面前,缭绕,飘动,他努力把眼睛睁大,再睁大,也无法清晰地看清近在眼前的郑和!
⑧梁亦清双脚停止了踏动踏板,微微闭了闭疲倦的眼睛,笑笑说:“这活儿,越到画龙点睛的时候越费眼啦!”
⑨韩子奇默默地看看师傅的眼睛。那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眶之中,上下眼睑重叠着刀刻一般的三四层纹路,眉毛和睫毛上被玉粉沾染,像冰雪中的树挂,像年代久远的古迹上的霉斑,几十年的琢玉生涯,师傅把自己琢成了一个苍老瘦硬的玉人!
⑩“师傅,您歇着吧,这活儿,明儿再接着做……”
⑪“要记住,”梁亦清歇息了片刻,似乎觉得眼睛从疲倦中得到了恢复,心境也更加平和、安定,“一个艺人,要把活儿当做自个儿的命,自个儿的心,把命和心都放在活儿上,这活儿做出来才是活的。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没有一个能活到今天,可他们琢出的玉器呢,不都一个个还活着吗?”
⑫坨子又转动起来,梁亦清此时完全忘却了自我,把他的命、他的心都和宝船、和郑和融为一体了。那宝船上的风帆鼓涨起来,旌旗漫卷起来,舵工、水手呼喊起来,浑厚深远的号子和汹涌澎湃的风浪声在琢玉坊中震天撼地地响起来,三保太监郑和站在船头,魁伟的身躯随着风浪的颠簸而沉浮,双目炯炯望着前方,随时监视着前途中的不测风云……
⑬突然,这一切都在刹那间停止了,梁亦清两手一松,身躯无力地倒了下去,压在由于惯性还在转动的坨子上……
⑭“师傅!师傅!”韩子奇像在梦中看见了天塌地陷,灵魂都被惊飞了,他呼喊着扑倒在地,扶起四肢松软的师傅……
⑮梁亦清在徒弟的怀抱中吃力地睁开了双眼。“宝船,宝船!”他气力微弱地呼叫着。在这一瞬,他的眼睛是清亮的,炯炯有神,他在搜索那生命与心血化成的目标!当那双眼睛接触到破碎的宝船时,他的一双晶亮的瞳孔立即像燃烧的流星,迸射出爆裂的光焰,随即熄灭了……
⑯“啊!”梁亦清发出一声撕裂肺腑的惨叫,一口鲜血飞溅出来,染红了那雪白的宝船!
(选自《穆斯林的葬礼》,有删改)
【注】哈吉:伊斯兰教中专用以尊称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并按教法规定履行了朝觐功课的穆斯林。郑和本姓马,故梁亦清尊称其为“马哈吉”。
梁亦清耗尽心力加紧雕琢“宝船”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分析小说中韩子奇这个人物的作用。(4分)
第⑫段画线的文字描写宝船,请赏析其表达特色。(6分)
本文写了一个玉毁人亡的故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台湾散文选》序(节选)
三十年来,台湾文坛的风雨似乎不少,但在这片散文世界里,却有一种尘埃落定,水净沙明的气象,可以看作是台湾新散文成绩的一次检阅。台湾孤悬海外,新文学的土壤同样是“五四”,不过感受时地风水的折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礼赞自然,剖析世态,缅归怀往,托物寄兴,友谊温煦,骨肉情亲,童年瞬息,记忆常新,这类传统的散文风格,萦洄流贯,一脉相承;但观察更为细密,视野更为开阔,抒忧发愤,更为深广,题材也有所拓展开掘。
狭巷生涯产生“巷道意识”:区区心房,能载得多少宇宙的痛苦!但万家灯火,正在迎接归人,无线电里的新闻广播,也会望衡对宇,瞬间把世界勾连成一片。鸡尾酒会的热闹与殷勤,覆盖着人际关系的冷漠与虚伪。偏枯的物质文明,不但吞噬自然,而且荼毒生灵。寄生在现代化的西方社会,从护照到各种信用卡号码,构成整个生存价值的记号,“人生已经沦落到仅剩几个数字,几个数字就可以道尽人生。”失根的兰花,因花四散的蒲公英,门外即天涯的浮浪感失落感,生活的新经验给散文园圃带来新意象,包孕着深邃的思索。
表现技法也有新的体同,不同程度地从青涩转向黄熟,从清浅转向丰深,从直白转向蕴藉。有的铅华落尽,真纯始见,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有的功候深藏,秀丽内含,娴娴而来,风
致自见。据所知,六十年代的台湾,曾爆发“横的移植”与“纵的传统”之战,现代西方思想风行一时,而在这些散文佳作中,却绝少见外来虚无消极的影响。可见中华民族载高履厚的历
史和文化背景,赋予了后代多么强大的抵抗力和消化力。
2.对第二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已经迈进到信息化社会,几个数字就可以传达人生的各种信息。
B.现今世界已成为地球村,通过几个数字的联系,天涯即刻成为咫尺。
C.西方的现代化文明无视人的心灵性情,使人生等同于几个冰冷的数字。
D.生存价值的体现应该有一个量化符号,几个数字就承担了这个任务。
3.对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十年代,台湾文坛发生过全盘接受西方文学思想还是保持中华文学传统的论争。
B.社会的特定环境和特定情势,使作者的表现技法无法成熟。
C.台湾散文和其他文体一样,都全面抵御了外来文化虚无消极的影响。
D.中华民族载高履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代西方文化思潮的风行带给台湾作家不同程度的变化。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年来,台湾散文题材丰富,思索深刻,技法渐至成熟。
B.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政治环境,台湾散文作家的作品内容和技巧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C.台湾散文同样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贴近生活,关注社会。
D.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散文才能健康发展,有所创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iPhone能否进入中国,媒体表现了惊人的热心,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也一直在和苹果接触。我想,苹果能进入中国,对于运营商和苹果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也多了一个选择。然后中国运营商必须明白,iPhone不是救世主,是否进入中国无碍3G发展的大局。在谈判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并且能坚持自己的底线,这样才能在市场的博弈中取得有利地位,千万不能轻信所谓舆论的造势,从而在市场格局中撕开一个永远堵不上的缺口。
用户如果选择3G业务的运营商,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考虑?我认为应该有六个因素:价格、网络、品牌、终端、服务、业务,这些因素综合地起作用。像苹果这样终端有特点的产品,一定会有很多用户喜爱,但是它绝不会成为杀伤点。
其次,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市场的终端因素已经充分释放。在全世界手机市场,iPhone占不到1%的市场份额,在美国的智能手机市场iPhone不过20%的市场份额。现在中国使用iPhone的人据说已经达到100万之多,但是这个数据并不能认为随着iPhone进入中国会大大增加。如果iPhone正式进入中国,这些用户相当一批人甚至会退出iPhone用户群。目前的中国用户都是时尚人群,对于价格不敏感,对于时尚却是非常敏感的,使用iPhone并不是因为其好用,而是因为其可以显示身份,显示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如果iPhone正式进入中国,拥有iPhone就失去了时尚的价值,可能现在用户的很大一部分要用别的产品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了。而对于大量的普通人的选择,功能的强大,价格的合适,就非常重要了。
再说iPhone的那些应用,这个体系是一个收费体系,其实我们中国所有用iPhone的人都知道,音乐和软件下载都不是非常方便,而且音乐的收费,一般中国用户很难接受,这些在国外较为成功,并且会给运营商带来收入的应用,在中国基本上是泡影。
因此,iPhone拉动中国3G市场的效应,是非常有限的,在世界的整个格局而言,也并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变市场格局。所以对于iPhone进入中国运营商持一个欢迎的态度,这是自然的,但是要明白它的效应是有限的,无需盲目退让。苹果也要看清中国的情况,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对于苹果是非常有价值的,没有中国无疑失去了一个巨大机会,不要存过多幻想,坚持不切实际的底线。
1.下列关于作者对写作此文动机的表述,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对iPhone能否进入中国的话题,媒体过分的热心让作者不满,他想以此提醒媒体要
对此保持理性,不要造成误导。
B.iPhone进入中国,对于运营商、苹果、中国消费者都有好处,可谓三赢的局面。作
者以此表达高兴和赞同。
C.iPhone进入中国对于拉动中国3G市场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会有根本影响,作者
希望中国的运营商对此保持清醒头脑,沉着应对。
D.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iPhone的进入无疑会使中国的国产手机失去很多发展机会,
作者以此表达忧虑和反对。
2.下列表述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用户选择3G业务的运营商,会从多方面综合考虑,iPhone的终端很有特点,因此赢
得很多用户喜爱,但是它其它方面都有不足,影响了它拓展市场。
B.在世界手机市场,iPhone的市场份额不到1%,在美国,由于其民众较强的消费能力,
市场份额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20%。
C .iPhone并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它早已在中国拥有了大量的消费群体,使用iPhone
的中国人已经达到100万之多。
D.中国这个市场对于iPhone非常有价值,对于它意谓着一个巨大机会;在同中国运营商
的谈判中存在太多幻想,提出过高要求是不明智的。
3.作者对iPhone进入中国的前景并不乐观,不成其为理由的一项是()
A.目前iPhone的中国用户对于价格不在意,而对于时尚非常敏感。iPhone正式进入中
国,意味着其时尚价值的消减,它的吸引力也将由此减弱。
B.普通人使用手机,并不以此作为身份的证明,因此很多其它功能强大,价格合适的手
机,往往成了他们的选择。
C .iPhone在国外,音乐和软件下载非常方便,音乐的收费也给运营商带来了理想的收
入,而在中国,这些应用由于种种因素,受到很大限制。
D.中国运营商对于iPhone的进入持欢迎的态度,但考虑到它拉动中国3G市场的效应有限,
不愿作太多退让,会影响到它的市场前景。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小题。
交流,是人生存的基本方式,这一点对艺术和理论工作者更为重要。因为失去获得信息和探讨问题的环境,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丧失理论思维和艺术思维发展与提高的能力。尤其是当人们感到通过阅读无法满足在信息和认识上的要求时,就很自然会另辟蹊径,以避免知识退化和理论思维的枯竭。从理论建设和艺术规律来讲,这种需要是不容忽视的。它本来是应该由各种协会和学会操办的事,但向来不被重视,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不变应万变的评论模式,不怎么相信,理论思维是变化的,理论观念是要更新的,理论信息是要时间性的,因而把这种交流视为多余之物、奢侈之举,这也是不难理解的。中国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不发达,原因很多,忽视交流是其中之一。国外对这种知识界、文化界的联谊活动非常重视。我曾经写过一篇《顿累斯顿知识分子俱乐部》的短文,专门介绍他们是如何安排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认识这项工作的。这个俱乐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有活动,活动日程预先印成小册子发出去,会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选择参加,这种活动日积月累便显示出它在更新思维方式、提高理论水平、促进文化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我们国家这种活动很少,作家协会几年都不开一次会,你想找几个人谈谈文学问题,宾馆饭店去不起,家里又挤不下,总不能蹲在马路上谈文学吧?现在有人出钱,为大家提供一个聚会的场合,避风遮雨,有茶管饭,当然是一件好事。评论专家阅读作品、思考问题、准备发言都是要付出劳动的,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源是从人的头脑中开发出来的时代,人脑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时代,供应一顿便餐,赠送一点小礼品,严格讲起来都是一种不等价变换,所以谈不上什么“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的问题。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也可能会有个别人是专门混饭吃的,但这绝非普遍现象,更不是这一事物的本质。认为一顿饭就能决定一个评论家对作品说好或者说坏,这也未免太荒唐了。这种思路好像是出自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改了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传统的小农意识和文化心理?
1.作者认为讨论文学问题的办法应该是()
A.去宾馆饭店
B.在自己家邀请同道
C. 有人出钱,为大家提供一个聚会的场合
D. 蹲在马路上讨论
2.“这种思路好像是出自三年困难时期”一句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都吃不饱肚子的时候容易把吃一顿当成最重大的事。
B.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时候不宜把吃一顿的重要性估计过高。
C.只见吃饭不见讨论文学的劳动付出,像饥饿者的见解,语含讥讽。
D.三年困难时期议论“吃了人家”的人多。
3.作者不赞成用“吃了人家的嘴软”来批评文学讨论会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流信息要付出劳动,不是白吃。
B. 把吃与嘴软说成必然联系有片面性。
C. 混饭吃即使有也不代表事物本质。
D. 讨论文学是好事,可以促进文学繁荣。
4.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忽视交流是中国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B.当人们失去获得信息和探讨问题的环境时,就很自然会另辟蹊径,以避免知识退化和理论思维的枯竭。从理论建设和艺术规律来讲,这种需要是不容忽视的。
C.交流是发展与提高理论思维和艺术思维能力的基本方式。
D.我们已进入一个资源是从人的头脑中开发出来的时代,因此艺术和理论工作者在付出劳动时,吃一顿便餐,收一点小礼品是应该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一年跳动3600万次以上。它可靠地为人体的每个器官提供氧和能量。每收缩一次,心脏就把血液注入由动脉、静脉和肌肉与内脏中毛细血管组成的总长达14万公里的网络内。人体组织从直径只有百分之一毫米的分支血管获取氧及养分并排出二氧化碳或新陈代谢物。人体内频繁进行这种物质交换的部位,其面积达300—500平方米。心血管循环系统在其中的一小部分(位于心室)特别敏感,心脏由此获得自身需要的氧和能量。心脏这块有力、甚至是最强劲的肌肉,需要不停地获得养分;供给中断会引发常见的心脏病变。典型病理过程是:心脏动脉血管产生血块,血块越来越大,形成血栓,血栓阻塞血管并截断心肌获得至关重要的养分。在最坏的情况下,血栓会使心脏在无力地跳动几下后永远停顿。
这就是心脏这个在其他方面构造完美的器官的弱点:尽管心脏有自主的刺激机制,它的跳动可以不受人脑控制,还有特别大的肌肉细胞,这些细胞有许多把养料转化成能量的“发电站(线粒体)”,但进化并未赐予心脏一套应急供电设备。因此,心脏的命运取决于血液循环系统组成的易受影响的“电网”。
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是目前除癌症以外最危险的致命疾病。心脏病发作、中风、血栓形成——没有其他死因像心血管循环系统损伤那样在德国夺走了如此多的生命。德国今年约有近40万人死于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几乎占全部死亡病例的一半。心性死亡是从天而降的吗?它是让人无可奈何的厄运吗?绝对不是!德国心脏病学协会理事赖纳·迪茨等专家断言。尽管一些家庭有多人患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但只有1%的病人是由于遗传原因而发病的。迪茨说:“能自律并且遵循一些良好生活习惯的人到75岁都不会患上心肌梗塞或中风。”
有关专家建议:永远不要吸烟。尽管大多数人宁愿把吸烟和癌症联系起来——吸烟也是心血管循环系统的残暴杀手。香烟的毒素不仅使最细微的小动脉变窄,而且会提高血压和凝血活性。此外,吸烟还损伤动脉内壁并引发动脉硬化。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每天抽一盒烟以上的瘾君子死于心肌梗塞或中风的几率几乎是非烟民的近两倍。
(摘自《参考消息》2004年10月3日第7版)
1.下列关于心脏活动情况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可靠地为人体每个器官提供氧和能量;当然,它自身也需要
不停地获取养分,否则就会引发病变。
B.心脏是一块强劲有力的肌肉,每收缩一次,就把血液注入由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等组成的网络中。
C.直径只有百分之一毫米的分支血管,为人体组织提供必要的氧及养分,排出二氧化碳和新陈代谢物,这种物质交换在人体内频繁地进行着。
D.心脏内位于心室中的一小部分心血管特别敏感,因则,可以有效地为心脏提供能量,却也容易发生供给中断现象,导致血管阻塞。
2.关于“易受影响‘电网’”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心脏拥有特别大的肌肉细胞,这些细胞就是把许多养料转化成能量从而为心脏活动提供养分的“发电站”。但心脏本身不具备应急供电设备,所以很容易发生故障。
B.心血管循环系统就好比一套“电网”,为心脏活动提供必要的氧和能量。这套“电网”可能会因为动脉血块形成血栓等原因而发生阻塞,从而导致心脏病变。
C.尽管心脏有自主的刺激机制,其跳动可以不受人脑控制,但由于心脏本身缺少一套应急供电设备,它离不开心血管系统这张“电网”为其提供能量保障。
D.血液循环系统就像一张“电网”,为确保心脏正常活动,这张“电网”须不停息地为其提供氧和能量等养分。但是,免不了还是会出现心脏病变甚至心跳永远停顿的现象。
3.文章第三段末尾引用了德国专家迪茨的话,意在说明()
A.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对人们的正常生存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有人怀疑这种疾病是一种人类无法扼抑的天灾。文章借迪茨的话明白地告诉人们,后天的因素才是这类疾病的主要诱因。
B.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是目前最危险的疾病之一,因心血管系统受损致死的病人几乎占同期死亡病例的一半;为此,文章劝诫大家应该自律以抵制病魔的侵袭。
C.因为吸烟等不良习惯会导致心肌梗塞或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文章借迪茨的话来警示大家,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应该远离香烟。
D.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严地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尤其是德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特别高。面对大众的恐慌,迪茨明确表示,这类疾病尽管可怕,却还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战胜它的。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
A.人体组织通过心血管获取氧及养分,并排出二氧化碳和新陈代谢物,而完成这种频繁的物质交换行为的仅是心血管系统中的一小部分,心脏肌肉的强劲与构造的完美由此可见一斑。
B.由于机体原因,心血管内会产生血块,这些血块会不断增大最终形成血栓。血管一旦被血栓阻塞,心肌所需的氧和能量等养分供应就会被截断,进而导致心跳停止。
C.心血管系统疾病有中风、心肌梗塞等不同的形式,心血管循环系统损伤已经压夺走了大量病人的生命。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当前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
D.多数人都以为致癌是吸烟的最大害处,殊不知,损害心血管循环系统才是吸烟的真正危害.香烟中的毒素会使小动脉变窄而引发动脉硬化等后果,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1.对“判断一个文化是否还存在的具体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人存在与否 B.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存在与否
C.基本价值取向发挥作用与否 D.独特语言存在与否
2.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3.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族的独立,对此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D.“中国向何处去?”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C.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