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52周年。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处于发展阶段,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航天人是如何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
(2)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反映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哪些道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原料,PX(对二甲苯)产品在经济、社会、军事等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从几年前的厦门PX项目迁址事件,到大连、宁波、成都、昆明陆续叫停PX项目建设,再到茂名的PX风波……一时间,PX项目所到之处给人产生“人人喊打”的印象。从现在看,已发事件基本是所有方面都没有按规定在做事。首先政府没有把事说明白,然后出现了反对意见,反对者没有很好表达意见的渠道,政府可能也意识到了,但没有主动去征求意见,而是强推项目;老百姓觉得来信来访等依法手段效果不好,就不约而同“集体散步”,从形式上,老百姓也没有按规矩办;接下来局面失控,政府来维护稳定,再加表态“项目不干了”、“在未达成广泛共识之前,绝不办理”。几乎所有的事件都是这个结局。
(1)PX这一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在多地屡遭民意“阻击”,面对“民意”与“官意”对立的局面,政府怎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2)在PX项目规划实施过程中,作为一个公民,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3) “救助有门,投诉有道”。假如在PX项目实施过程中你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你将如何正确维权?
在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中国网继续推出两会品牌栏目《我有问题问总理》。新华网特别推出“我向总理说改革”大型征集,这是该网两会为总理建言活动的第10年。广大网民纷纷借助这一平台发出“好声音”,对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国家治理、反腐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1)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广大网民参与上述活动的认识。
材料二 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通过微信、微博获取信息与沟通交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但同时,一些诸如“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不法分子也将贪婪的目光瞄向了浩瀚的网络海洋,妄图制造流言,浑水摸鱼,获取非法利益。面对网络虚假信息,一方面,互联网管理者要加强积极引导和监管,另一方面,公民要对法律有敬畏之心。公民造谣后要有惩罚机制,让谣言传播者不能有恃无恐。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公民在防止网络虚假信息方面应该如何承担责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提升到2013年的53.7%,但市民化进程滞后,目前我国近三成农业户籍人口居住在城镇,处于“半城市化”状态,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为此,我国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实现新市民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公平。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评析我国政府重视解决新市民问题的正确性。
(2)假如你是人大代表,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在我国城镇化发展问题上应如何履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材料二:某市政府法制办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先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后召开座谈会,请市民代表对条例的草案发表意见和看法。
材料三:某市区党组织着力实施民生工程,创建街道社区党建的立体运行体系,通过“分类设岗定责”、“民情日记”等形式,帮助3000余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解决了1700余件社情民意问题。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并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的。
德国《团结报》曾推出过完全手写的头版,意在警告人们不要因为使用电脑书写而荒废了手写技能。对此,社会上存在两种看法:第一种是,电脑书写可以提高书写效率,符合时代潮流;第二种是,电脑书写使人产生依赖,造成提笔忘字,不宜过度使用。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别简要评析这两种看法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