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和树谈心
金 波
默默地交流,实际上是人们用心灵的语言在和树谈心。我想起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写过一篇著名的小说《植树的人》,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这位牧羊人天天和树打交道,过的是“淡泊生活,尤其是心灵的宁静,给了这个老人近乎壮美的体格”。由于他和树的相依为命,他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
我猜想,他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种下一棵树,就是多了一个亲人。他在每棵树上寄托着他的希望,他要改变荒凉的现实,他只有劳作,不问回报。他和树默默地谈心,因而得到了“心灵的宁静”。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的事业”。
我还读到了一个孩子的一篇作文:《一棵爸爸树》。他在作文中写道:“我没有爸爸,可我有一棵爸爸树,它庞大、粗壮、参天、茂盛。”“看着它,回想着爸爸的模样儿,想着,想着,我不由自主地靠近了它。我坐在树下,背靠着树干,啊,这感觉,就像靠在爸爸的怀里一样。”那个爱树的孩子,就这样用无声的语言,长久地和树谈心。
1.写出文中3个描写树的词语。
(      )    (      )    (      )
2.置身于荒无人烟地域的人种下一棵树,就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植树的人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的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学习了《桂林山水》,我知道桂林的山具有 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漓江的水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分别用三个字来形容)
②在《抓阄》中,作者通过细致的神态、动作描写让我感觉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比看,谁的积累多。
1)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夜喜雨》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在脚下多垫些砖头
①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我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林区小镇当教师,工资低得可怜。其实我有着不少优势呢,教学基本功不错,还擅长写作。于是,我一边抱怨命运的不公,一边羡慕那些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拿一份优厚的薪水的同窗。这样一来,不仅对工作没了热情,而且连写作也没兴趣。我整天琢磨着“跳槽”,幻想能有机会调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也拿一份优厚的报酬。
②就这样,两年时间匆匆过去了,我的本职工作干得一塌糊涂,写作上也没有什么收
获。这期间,我试着联系了几个自己喜欢的单位,但最终没有一个接纳我。
③然而,就是那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一直想改变的命运。
④那天学校开运动会,这在文化活动极其贫乏的小镇,无疑是件大事,因而前来观看的人特别多。小小的操场四周很快围出一道密不透风的环形人墙。
⑤我来晚了,站在人墙后面,跷起脚也看不到里面热闹的情景。这时,身旁一个很矮的小男孩吸引了我的视线。只见他一趟趟地从不远处搬来砖头,在那厚厚的人墙后面,耐心地垒着一个台子,一层又一层,足有半米高。我不知道他垒这个台子花费了多长时间,不知道他因此少看到多少精彩的比赛,但他登上那个自己垒起的台子时,冲我粲然一笑。那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却是那样地清楚。
⑥刹那间,我的心被震了一下——多么简单的事情啊:要想越过密密的人墙看到精彩的比赛,只要
⑦从此以后,我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很快,我便成了远近闻名的教学能手,编辑的各类教材接连出版,各种令人羡慕的荣誉纷纷落到我的头上。业余时间,我不辍笔耕,各类文学作品频繁地见诸报刊,成了多家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如今,我已被调至一所自己颇喜欢的中专学校任职。
⑧其实,一个有理想的人只要不辞辛苦,默默地在自己脚下多垫些“砖头”,就一定能够看到自己渴望看到的风景,摘到挂在高处的那些诱人的果实。
(1)第一段中加点词语“跳槽”的意思是
(2)第五段中对“小男孩”的一系列行动描写,表现出“小男孩”的心理。本段中的“小男孩”的神情描写,表现出“小男孩”的精神。
(3)根据全文内容,在文中第⑥段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句子。
要想越过密密的人墙看到精彩的比赛,只要
(4)文中“我的本职工作干得一塌糊涂,写作上也没有什么收获”是因为:

“我成了远近闻名的教学能手,成了多家报刊的特约撰稿人”是因为

(5)说说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6)“我”多年后仍清晰地记起那位小男孩,是因为这个小男孩给了“我”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是(用一句名言):

拓展阅读。
“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绝不相信。
“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又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期望有新的发现。”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的!”我再向他们解释。
等他们确知在我身上搜不出什么的时候,也就停手不搜了;又在我躲藏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他们多么失望啊!那个持弹欲掷的兵士,也将拉着的引线,仍旧塞进榴弹的木柄里,转过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后彼此说定表和笔卖出钱来平分,才算无话。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说:“走吧!”
(1)“总期望有新的发现”是指
(2)“不要瞎忙吧。”一句中“瞎忙”在文中是指
(3)“他们多么失望啊”的原因是
(4)为什么要用“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

成败只差半毫米
电话机是谁发明的?恐怕很多人会异口同声地说出美国发明家贝尔这个名字。不过,在贝尔之前,还有一位发明家曾为(研制研究)电话机做出不小的贡献,他就是莱斯。
莱斯研究过一种传声装置,能用电流传送音乐,可惜的是不能用来传送话音,无法使人们相互交谈。莱斯研究过的这种传声装备之所以不实用,除了其他原因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这种装置里的一颗螺丝钉往里少拧了1/2圈——大约半毫米。
贝尔在莱斯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采取了新措施,例如不使用间(jiān jiàn)断的直流电,改为使用连续的直流电,从而解决了传送时间短促、讲话声音多变等问题。另一方面将莱斯装置里的那颗螺丝钉往里拧了1/ 2圈。不能通话的莱斯装置神话般地变成了实用的电话机。
失之毫厘,谬(miào miù)以千里。成功只差半毫米。
贝尔的(改造改进)使莱斯目瞪口呆。莱斯感慨万千地说:“
。”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或用错的词语。
(2)“①莱斯的疏忽被贝尔发现并纠正了,奇迹也随之出现”这句话应该放在文中的哪里呢?请仔细阅读短文,在文中用“①”标明。
(3)莱斯和贝尔的研究区别在于:
;②;③
(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是个成语,请联系短文内容,写出它的意思:。试着再写2个这样的成语:
(5)文章最后,莱斯会说些什么呢?请展开想象,在文中的横线上写出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