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美人鱼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海滨公园里,有一尊少女的铜像。这个少女的下身是一条鱼尾。她坐在一块石头上,凝视着大海,脸上露出向往和略带忧郁的神色。这就是闻名全球的丹麦美人鱼。
美人鱼铜像是根据世界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塑造的。童话描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位人身鱼尾的海公主向往人间的生活,不惜牺牲一切,以便脱去鱼尾变成人。她拯救了一位英俊的王子,但王子最后却同邻国的一位公主结婚。海公主很是伤心,她的姐妹们告诉她,( )她想恢复成无忧无虑的“海的女儿”,( )得用刀刺进王子的胸膛,让王子的热血流到她的腿上,这样她才能恢复鱼尾。( )海公主不愿伤害王子,便投入海里,化为泡沫。
海公主的善良品德和牺牲精神,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丹麦人为了纪念这位海的女儿,也为纪念安徒生,在海边立了这尊铜像。
丹麦人民把这铜像视作宝贵的艺术珍品,还把它作为国家的标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美人鱼 ( )的神色
( )的生活 ( )的故事
2.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请用几句话简要介绍美人鱼铜像。(三句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课文,回答问题。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在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头,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这两段话围绕那句话写的?用“”划出来。
(2)说说你对“紧走搭石慢走桥”这句话的理解。
(3)从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可以看出那里的人们。
(4)你能说一句俗语吗?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4分)
很久以前,“森林学校”里有两个学生:野兔和狐狸。野兔学习很认真,他总是准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狐狸的学习稍差些。所以,它一见到野兔,就很客气地打招呼,问一声好。野兔也总是以礼相答。
过了几天,野兔由于生病,学习成绩下降了,落到了狐狸后面。病好后,他就背上书包去上学。路上,他遇到了狐狸。
“狐狸同学,你好哇!”野兔先向狐狸打了一个招呼。狐狸好像没听见,仍旧向前走。
怎么了狐狸你不认识我了吗野兔跟上去问接着说我是你的同学野兔呀
“谁知道你是哪里的一只野兔子,竟敢和我称同学。哼,走开!”狐狸不屑一顾地回答。
野兔感到很委屈,他一声不响地来到学校,开始努力学习起来。又过了几天,野兔的成绩又名列前茅了。这天放学后,野兔又遇到了狐狸。
“啊,野兔,你好呀,我是你的好同学狐狸”,狐狸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亲热地说。
但是,野兔走开了,他不愿再和多变的狐狸交朋友了。
(1)给短文加个题目
(2)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读音。
落到了狐狸后面,“落”字应选择读音_____ ①luò②là③lào④luō
背上书包“背”字应选择读音_____ ①bèi②bēi
(3)给画“_____”的段落加标点。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话要说?
读课文,回答问题。
在朝着阳光的堤(dī tí)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suì shuì)道,( )有骤雨,这里( )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1)短文选自课文《》
(2)画出正确读音。)
(3)在()中填上正确关联词语。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平坦——隐藏——
(5)从短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画上“__________” 找出一个比喻句画上“”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7分)
羊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吃草,那么聚精会神,好像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事使它们分心了;好像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这个还好吃。它们的小嘴贴在草上,鼻翼不停地动着,把有毒的“土香草”丢在一边,把有营养的嫩草芽一根接一根地往嘴里送;嘴巴一歪一歪地,永不疲怠地咀嚼着。羊吃过草,还在习习的晚风中躺下来“翻草”,就是把胃里的没消化的草根、草茎再翻出来,再送进口里,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地咀嚼。
羊吃草,实在有趣,给我们的启示也不少:我们的学校不正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吗?我们就是那一只只可爱的小羊。在这块如茵的草地上,我们能像羊吃草那样永无倦怠地获取知识吗?特别是对知识中那些没有消化透的“草根”、“草茎”,我们是否做到了要经常“翻草”,反复咀嚼呢,直到完全消化为止呢?
(1)文中加点的“咀嚼”一词意思不一样,第一个意思是。第二个意思是。
(2)用横线画出短文过渡句。
(3)选择。
①文中的“土香草”可以比喻为()
A.一种草 B.一种有害的草
C.一种有害的知识 D.一种有益的知识
②文中的“翻草”指的是()
A.预习 B.复习 C.思考 D.提问
③文中的“草根”“草茎”指的是( )
A.深奥的知识 B.浅显的知识
C.没用的东西 D.有用的东西
(4) 羊吃草给我们哪些启示?
读课文,回答问题。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l?i)自然的农耕(g…ng)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赖()愿望()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大概()现实()
(3)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在生活中分别
指,和,和。
(4)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投有……”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