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下面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一分钟演讲
①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降了半旗致悼。
②这是非常罕见的事,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国家元首相继去世,联合国还从来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③为此,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广场上,言词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国家的第一元首去世,联合国大旗依旧升得那么高;中国的第二元首去世,你们却为他降半旗,这是为什么?”
④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前台阶上发表了一次十分简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的决定。原因有二: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能做到其中的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下半旗。完了。”
⑤他说完转身就走,广场上只留下了那些哑口无言的外交官,随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1.多音字组词。
2.写出反义词。
罕见——( )聚集——( )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不计其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哑口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第②节中“这是非常罕见的事”的“这”指____________。
(2)第③节中“你们却为他降半旗”的“他”指____________。
(3)第④节中“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的“她”指____________。
(4)第⑤节中“他说完转身就走”的“他”指____________。
5.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决定为周恩来下半旗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到中南海政务院去。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朴、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对我说:“总理叫你去。”
我立刻起来,揉揉蒙咙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浏览、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询问、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审阅)一遍就算了,而且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粒,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鸣了。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
1.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按要求写词语。
(1)近义词:简朴——( )蒙咙——( )陈设——( )
(2)反义词:简单——( )简朴——( )蒙咙——( )
3.关联词语填空。
无论……总是……不是……而是……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1)( )周总理是国家的领导人,( )他的生活非常简朴。
(2)周总理审阅文件( )浏览一遍就算了,( )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3)( )我送稿子给总理审阅,( )亲眼看见了总理一夜的工作。
(4)( )工作量有多大,总理( )那样一丝不苟。
4.读课文理解意思。
“如此而已”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这些都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浏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周总理看文件____________;“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鸣了。”表明____________,在文中起了____________的作用。这些内容表现出周总理____________。
爷爷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哪能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得心应(yīng yìng)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 )能体会文章情感,( )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chǔ chù)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呢。
1.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在第一节的空白处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得心应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
5.从爷爷的话中,我们知道了“煮书”的含义: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就在伯父逝世的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1.给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姓张的帽子带到了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 )
(2)把枣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 )
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含义。
伯父的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_。句子中,“伯父这句话”指___________;“我又羞愧,又悔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一句鲁迅说过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聪明的姚明
二米二几的身高,二十刚出头的年龄,姚明成了东方男篮一宝。
其实,姚明成宝不只是他的身高和年龄。“你为什么长得那么高?”在悉尼奥运会上,一位美国记者问。“也许是因为我要比常人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姚明面带笑容,脱口而出。去年报社请姚明来做客,有人说:“有的报纸说你的身高是二米二三,有的报纸说你的身高是二米二七,你究竟多高?”姚明笑了,又是脱口而出:“要是人能随着报纸说的长高那就好了。”
短短一语,透出了姚明的机智和幽默,也可见他的聪明。姚明的聪明在球技上体现得更多。大个队员,是各队防守的重点,严防死盯就容易犯规,所以大个队员罚球的机会很多,聪明的姚明在罚球上下了苦功,现在的技艺虽还不是dàn wú xū fā( ),但已达到了十之八九的境界。大个队员能投三分球的,在NBA中也是屈指可数。聪明的姚明日常训练就补投三分球这一课,所以比赛时常有三分球的入账。有一次他在主场与八一队决战,姚明拿出了他勾手投篮、扣篮的新招,这一新招虽还未达到dé xīn yìng shǒu( )的境界,但shú néng shēng qiǎo(),这将会成为臂长的姚明的一个绝招。
能yáng cháng bì duǎn( ),这是聪明。真聪明者,还体现在他能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别人的赞扬而骄傲。
1.把文中拼音写成汉字。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脱口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指可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子起______________作用。
4.回答问题。
读了本文,说说你认为怎样的人才是聪明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