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旧唐书·孝友传·崔衍》(节选),回答后面小题。(14分)
崔衍,左丞相伦之子。继母李氏,不慈于衍。衍时为富平尉,伦使于吐蕃,久方归,李氏衣弊①衣以见伦。伦问其故,李氏称:“自伦使于蕃中,衍不给衣食。”伦大怒,召衍责诟②,命仆隶拉于地,袒其背,将鞭之。伦弟殷,闻之趋③往,以身蔽衍,杖不得下。因大言曰:“衍每月俸钱,皆送嫂处,殷所具知,何忍乃言衍不给衣食!”伦怒乃解。及伦卒,衍事李氏益谨。
后历苏、虢④二州刺史。虢居陕、华二州之间,而税重数倍。衍乃上陈人困,曰:“臣所治多是山田,且当邮传冲要,属岁不登⑤,颇甚流离。旧额赋租,特望蠲⑥减。”帝乃令减虢州青苗钱⑦。居宣州十年,颇勤俭,府库盈溢。及穆赞代衍,宣州岁馑⑧,遂以钱四十二万贯代百姓税,故宣州人不至流散。
【注】①弊:破旧。②责诟:责骂。③趋:快走。④虢(gu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⑤属岁不登:连续多年欠收。⑥蠲(juān):除去,免除,减免。⑦青苗钱:唐代赋税名。⑧馑(jǐn):荒年。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伦使于吐蕃,久方归 ( ) ②袒其背,将鞭之( )
③伦问其故 ( ) ④及伦卒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例句:伦弟殷,闻之趋往,以身蔽衍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 B.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 D.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故 宣 州 人 不 至 流 散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4 分)
⑴宣州岁馑,遂以钱四十二万贯代百姓税。
⑵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崔衍是怎样的一个人。(2 分)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 |
恶:凶恶 |
B.蹴尔而与之 |
蹴:用脚踢 |
C.妻妾之奉 |
奉:侍奉 |
D.是亦不可以已乎 |
已:停止,放弃 |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胜惊错 ②鼠何名老虫
(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捕蛇者说(节选)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1)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
(3)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②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③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之: |
|
②不蔓不枝 |
枝: |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而: |
|
④陶后鲜有闻 |
鲜: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