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孟母戒子》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4 分)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韩诗外传》)  
【注释】 ①诵:背诵。②织:织布。③辍(chuò),停止,废止。 ④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⑤諠(xuān):因分心而遗忘。⑥何为:为什么 ⑦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⑧引:拿来,拿起。⑨裂:割断。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其母织(    )              ②织断(    )
③吾忘持(    )(《郑人买履》) ④项为之(    )(《幼时记趣》)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呼而问之

A.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B.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C.至之市(《郑人买履》) D.昂首观之(《幼时记趣》)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其 母 引  刀 裂  其 织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⑵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
《孟母戒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结合原文加以回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
【注释】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①可爱者甚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竹本④故君子人多之为庭实焉。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竹似贤,何哉?
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会稽: 地名。②簟[diàn]: 竹席。③荐:草垫。④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长:旧读zhànɡ,多余,剩余。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可以一领及我以 ②后大闻之之
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的品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月色入②怀民亦未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征求不已:②百姓不.堪:
欲清净惟:④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何得
翻译句子:①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
②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
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唐太宗认识到隋炀帝的哪些亡国行为,用自己的话总结。



阅读《河中石兽》中的一段文字,完成22-25题。(8分,每小题2分)
河中石兽,纪昀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大家佩服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石兽。)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哪句话不能准确解释老河兵正确判断石兽去向的原因()

A.实践出真知。
B.理论联系实际。
C.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