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以鲜苹果汁为原料利用发酵瓶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过程简图,请分析并回答:
(1)过程甲中使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在鲜苹果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 的空间。一般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_℃范围内,经过10~12天后,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检测样液,如果颜色变为______色,说明产生了酒精。
(2)过程乙中使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可以从食醋中分离纯化获得,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固体培养基。
第二步: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第三步:接种。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第四步:培养。温度控制在30-35℃范围内。
第五步:挑选符合要求的______。
(3)在______的条件下,如果缺少糖源,乙中的微生物将甲过程的产物变为______,再将其变为醋酸。
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___。
(2)图1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消耗以及未被利用外,还有部分能量被(填系统生物成分)所利用。
(3)种群丙在a、d、c、d四个时期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_______期。
(4)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____。
微生态添加剂EM(由酵母菌、放线菌、乳酸菌和光合细菌等80多种微生物采用特种技术复合培养而成)能促进禽畜生长发育,增强动物的抵抗力,有利于提高禽畜的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
蓝狐在人工养殖过程中,饲料中EM的添加量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幼狐的生长。研究表明幼狐饲养中,最适宜的EM添加量为3%。请利用下列材料用具设计实验验证之。
实验材料、用具:幼蓝狐72只(雌雄各半),基础饲料,EM原液,饲养笼,微型磅秤等。
(1)续写实验步骤:
①将72只幼蓝狐随即分成6组,每组雌雄各半,编号1~6。对每组中的幼蓝狐进行称重,并计算平均值。
②
③
(2)结果预期:。
(3)讨论:适量的EM能有效调节幼狐肠道内的微生态,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这是因为。
固定化酶在生产香蕉菠萝果酒中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某研究人员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实验:称取香蕉、菠萝混合果肉900g,平均分成9份,每份中加入浓度0.3%的果胶酶和100mL水进行打浆,调糖至20%。分别加入等量的由0.01%干酵母及不同浓度的固化剂制成的凝胶珠,在25℃下重复发酵四次(即四酵),每次发酵结束后观察凝胶珠的完好程度并测定果酒的酒精度,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中CaCl2溶液的作用是。
(2)加入浓度0.3%的果胶酶可以降解果汁黏度,有利于,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
(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比较1~3组与4~6组,前者酒精度较低,最可能的原因是。
(4)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固定酵母的最佳条件是。
下图表示科学家培育转基因克隆长白猪的过程,期中调节基因可以抑制抗原决定基因的表达,培育的转基因克隆猪有望解决世界性的人源器官短缺问题。请据图分析回答:
(1)若通过①过程获得的调节基因M端的黏性末端是—CTAG,N端的黏性末端是—TTAA,则①②过程选用的限制酶是。
(2)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⑤过程表示。
(3)在进行步骤⑤前,应对受体长白母猪进行处理。
(4)转基因克隆长白猪子代的器官是否一定可以作为人源器官?简要说明理由。
我国古代就有“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的粪便)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桑基鱼塘”生产模式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下图是现代“桑基鱼塘”的一种模式,请分析回答:
(1)蚕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成分)。
(2)与古代的“桑基鱼塘”生产模式相比,现代“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增加了沼气池,其意义在于、。
(3)如果把桑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析其能量的来源与去处,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用文字和箭头将图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