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道:“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诉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是
A.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
C.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 D.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
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里说北京城“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聚于燕”,“远方异域之人不避间关险阻,而鳞次辐辏,以故蓄积为天下饶”。从中可以看出北京城是
A.边塞城市 | B.工商城市 | C.消费城市 | D.军事城市 |
《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之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 |
B.反对实行海禁 |
C.主张实行海禁 |
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
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A.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
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 B.唐朝海外贸易繁荣 |
C.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 | D.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