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日本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文部省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把普及国民义务教育作为实施《学制令》的首要任务,并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并规定要开办工(机械、矿山)、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用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1879年颁布了《教学大旨》突出强调日本文化教育的宗旨在于根据祖宗的训典,形成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教育救语》则要求臣民“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
材料二 俄国1863年的《大学章程》和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等教育章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办各类实科学校,二是开办古典文科中学、陆军幼年学校和教会学校。沙皇政府规定,只有在古典文科中学毕业的学生才能升入大学学习。古典文科学校的教育,是使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古典学科上,修业期长达八年。实际上学生都是贵族的子弟。陆军幼年学校是专为帝俄军官和贵族子弟设立的,这类学校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重视“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与此同时,沙皇还保留了教会学校。此外,在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中就明确规定,神学在各类学校教学科目中居首位、僧侣有但任教师的优先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俄、日教育改革的异同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俄、日教育改革对两国的影响。
材料一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和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兹为增加本国船
运和鼓励航海,本届国会及其权力机关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这以后,亚洲、
非洲或美洲,或该三角洲的任何部分……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生产或
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
进英吉利共和国,或爱尔兰共和国,或所有的任何其他地方、岛屿、殖民地或领土。
——引自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
材料一引自英国议会颁布的《航海条例》,其直接目的是什么?由此引发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英国的物质生存是建立在商业和工业基础之上的,英国人担当了在全世界传播文
明的伟大使命。因此他们的商业精神驱使他们遍历四海五洲,同各野蛮民族相接触,创造新
的欲望;提倡新的产业,而且是首先使他们(这些野蛮民族)放弃不法横行的生活方式,知道
尊重私有财产,接待外人友善礼貌,成为了这些为商业所必须的条件。
——引自黑格尔《历史哲学》《航海条例》
(2)材料二黑格尔评价英国的海外行动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重新评
价英国的海外行为。
材料三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则相反,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力开始作为机器的动力,其能量之大远远超过了蒸汽机,而且使用上要方便得多,
因而很快以电力为能源的产品迅速被发明出来,……制造发电,输电和配电设备的电
力工业也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
—— 中华网
(3)发电机是由谁最早研制成功的?随后,人们发明了哪些“以电为能源的产
品”?(2分,任答两个)这些产品的涌现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4)上面图片中这两种交通工具都以什么为动力?这两种交通工具的发与发展
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大量开发?
(5)材料三、材料四所反映的这生产力飞跃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在它作用下
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俄罗斯新闻网2005年6月8日报道,俄罗斯政府6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旁边竖
立起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在揭幕仪式上,卢日科夫市长说:“今年俄罗斯人民
有幸经历了本国历史上和文化界的一件大事,经过艺术家们的努力,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
座塑像终于在莫斯科落成了。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
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材料二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100多年来,国内外史学家对穆罕默德·阿里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
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有的认为他是“异族统治的代表”,是一个“十足的暴
君”。……综观穆罕默德·阿里的一生,应该说他是埃及近代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他比其前
辈确乎提供了不少新的东西,建立了许多功勋。
——杨灏城《埃及近代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当今俄罗斯政府为什么要竖立亚历山大二世的塑像?而1861~1863
年的俄国却发生了两千多起农民暴动,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又在圣彼得堡街头被代表农民
利益的民粹派暗杀,这又是为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魏源对阿里“甚聪明”的认识指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阿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
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
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
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
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
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
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姑,现代化跃出欧洲,
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
企业数 |
工人数量 |
产值(千卢布) |
1860年 |
99 |
11600 |
7954 |
1879年 |
287 |
42000 |
51937 |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 1870-1940年日本以每年约4%的增长速度才以极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要的工
业国。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
(2)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打破现代化的
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二,概
述此举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据以上材料,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点?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
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
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放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
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
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
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
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所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3)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国改革都
遇到这个难题。请运用你所学知识谈谈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4
分)
(4)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两国改革对现代化发展有何不同影响?
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
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
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
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
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历史风云网
材料二有学者把王安石变法的某些措施称为: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和堪称“与
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抛开深刻的社会制度
根源,重要的一条是在执行过程中的扭曲,被异化为官员鱼肉百姓的“正当”手段,缺乏有
效的监督保障。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
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
制私商,官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
严重。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载道,民不
聊生。
材料四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
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
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具有上述特点的措施并说明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