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目前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原有竞争优势日趋弱化的挑战。如果不能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陷入经济学家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即当一国或地区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广东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建议。
简述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多种方式及重要性。
材料一:《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等。要深入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深化学习,做到学习理论与运用理论、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材料二: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面对这样的世情、国情、党情,“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
(1)运用所学的哲学常识,结合材料一,说明怎样才能正确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运用所学的政党知识,结合材料二,说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依据。
材料一2000年11月,中国领导人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
材料二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这标志着这片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组成的,19亿人参与,接近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区域,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对双方都具有战略意义,中国和东盟在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实现双赢;而且对推动整个东亚区域合作,乃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1)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对我国的经济影响。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所反映的政治道理。
材料一:
(图1)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图2)少数民族八省区GDP增速
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 与全国GDP增速对比地区
材料二: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谱写了共和国繁荣富强的壮丽史诗,共同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强音。
(1)材料一、二反映什么政治内容?
(2)多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形成这一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3)从政治学角度看,如何巩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大团结的良好局面?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的召开,“低碳经济”这个词汇成为热门话题,成为大家达成共识的生产生活方式。
材料一:中国农业信息网显示:当前全国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水资源短缺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截至3月18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9736万亩,有2054万人因旱饮水困难。
材料二:旱灾发生后,各受灾省区市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2010年3月19至21日,温家宝总理亲临抗灾第一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他强调,做好当前的抗旱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要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扎实的作风投入到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中去;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不麻痹,不懈怠,坚决打好这场抗旱救灾的硬仗,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知识说明如何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实。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党和国家关注民生、体察民情,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生活的道理。
(3)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政治常识,分析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带领人民抗旱救灾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