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2)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3)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D.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C.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乔布斯:用“禅”改变世界
没有人可以选择命运,乔布斯同样如此。他在生下不久就被父母送给别人收养,尽管养父母非常爱这个孩子,但是家境的困窘还是让乔布斯感到生存的压力。由于他爱捣乱、不服从老师的管理、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课外作业,学校几次勒令他退学。所幸的是,乔布斯对电子产品有着非凡的兴趣,而且他会非常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以至于母亲要叫醒他,必须要用铅笔戳他的脑袋。
乔布斯高中毕业后选择了一家自己喜欢的大学——俄勒冈的里德学院,为此父母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他凑齐了学费。但是乔布斯不到一年就离开了学校,因为“已经看不到其中的价值所在”。他喜欢嬉皮士,喜欢听鲍勃·迪伦的民谣和披头士的摇滚,和狐朋狗友一起酗酒、吸大麻……乔布斯恣意放纵自己,以为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然而这些没能让他真正“解脱”。最终乔布斯发现,有些东西永远是无法改变的,比如自己的出身,兴趣,生存的社会以及必然走向的死亡。世界并不属于他,他需要学着去适应世界。
在里德大学,乔布斯接触到了佛教里的禅宗,为之深深着迷。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禅宗认为“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禅宗“明心见性”的哲学帮助乔布斯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并从中汲取力量。2003年,乔布斯的事业正处于巅峰状态,却被检查出患有胰腺癌,其后虽然治愈,但是屡次休假,经常受到健康问题的困扰。但是面对死亡,乔布斯却从禅宗中得到顿悟:“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并因此告诫年轻人:“你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将他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纵观乔布斯重回苹果之后推出的一系列 产品,iMac、iPod、iPhone、iPad等,共同的也是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简约。最直观的外观、最简单的操控方式、最直指人心的功能设计……这些都让苹果产品的用户为之疯狂。而主宰这样的设计方案的,不是所谓的市场调研或者消费者的意见,而是乔布斯的精神世界。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点评乔布斯“做了经典的减法”,也证明了乔布斯从禅宗中得到的简约理念。“我相信乔布斯花了很多时间在内省,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只不过他可能不愿意讲出来。”“我想乔布斯在做产品上有一种哲学的高度,他真的能够做取舍。”
在内心里,乔布斯却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乔布斯每天清晨醒来时,总是会问自己:“假如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我应该做什么?”是的,乔布斯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对他自己而言最有意义的事情,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他的态度简单而坚定“No”。乔布斯在经历过死亡威胁之后,悟道:“如果佛祖保佑我重获健康,我将用余生去从事造福世人的伟大工作。”
正是抱有如此热烈的理想,乔布斯才没有在禅中沉醉,他将参禅视为一种途径,通过禅找到造福世人的方法。这又和佛教“慈悲”的说法不谋而合。所以乔布斯的佛教信仰不是“小乘”,而是“大乘”,他能由己及人,他比消费者更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在事业上,乔布斯制造了无数的敌人。在苹果公司,除现任CEO蒂姆·库克之外,历任CEO都是他的敌人。他将自己视为苹果的拥有者,不允许其他人对他的决策提出异议。乔布斯之前,苹果历史上有五位CEO,没有一位在苹果善终。  
早年的乔布斯就是这样,他从来不是一个维持平衡的人,而从来都是打破平衡的人。跟他一起工作生活过的人都难免会受到伤害,而这样的做法显然与“禅”背道而驰。
正如美国作家杰弗里·扬和威廉·西蒙在其著作《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所言,乔布斯“在被自己开创的公司赶出去之后,在‘荒野’之中整整待了15年,在他重新回来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转变。”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赠给毕业生这样一句话:“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显然,一向自命不凡的乔布斯也意识到“foolish”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力量的局限性,而更愿意与其他人合作。
正是在新的开放理念下,乔布斯领导的苹果真正将影响力扩展到全世界。乔布斯曾经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是的,乔布斯的确改变了世界,不过不是用他的霸道和专横,而是合作与开放。这也说明他对“禅”的领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如果不是因为乔布斯能够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不服从管理、总是惹是生非的学生就被学校勒令退学了。
B.乔布斯在里德大学接触到了禅宗,他从中明白必须依靠自己的本心去探寻生命的意义,不能盲目附和跟从别人的意见。
C.iMac、iPod、iPhone、iPad等产品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并不是详尽的市场调查,而是乔布斯的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简约”。
D.在被自己开创的公司赶出来后,乔布斯用了15年时间深入感悟“禅”,顺应了“禅”的精神,内心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转变。

E.本文通过记叙乔布斯对禅宗理论逐步深入的研究,展现了他人生中的多次重要转变,揭示了乔布斯获取重大成功的原因。
文章要揭示的是乔布斯如何用“禅”改变世界,为什么还要花费不少笔墨叙述他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生涯?
联系全文,分析乔布斯从“禅”中获取了哪些启示?
乔布斯赠给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的一句话“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可谓语重心长,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 肖班
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她的姐姐朱赛芬在告诉她时,话都没能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才匆匆赶来报告噩耗。
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
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唧唧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身子抖动一下。
她还年轻,美丽。白皙而沉着的脸,显示出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作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洋溢在空气中的声音、气味、色彩而向她奔来。
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但紧跟着,从她眼中流露出一副茫然、恐惧的神情。接着,她的目光开始变得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透过那痛苦的时刻她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
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现在突然认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
“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呢?看在上帝的份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所有。她悄悄地作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的生命长久一些。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她终于站了起来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她紧紧搂着姐姐的腰,她们一起下楼去了。理查德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在用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待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有删改)
【注】凯特· 肖班(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突然地“丧夫”事件使心脏有毛病的马拉德夫人备受打击,而丈夫的“死”而复生又给她以极度的高兴,这些突然地变化使马拉德夫人猝不及防而死。
B.理查德看见“死亡者”名单中马拉德的名字,又通过电报确认,但并未见到马拉德的尸体,这为后文马拉德“死”而复生埋下了伏笔,使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C.马拉德夫人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就一屁股坐进了那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这时她全身的精疲力竭是由“丧夫”后的过度悲伤和放声大哭所致。
D.马拉德夫人在得到丈夫去世的消息后“暴风雨般”放声大哭起来。“暴风雨”表面上形容她的哭势强烈迅猛,深层却在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的来得猛去得快。

E.马拉德夫人眼中透露着炽热的凯旋般的光芒,她不自觉地摆出了一副胜利女神的姿态,心情欢愉并且不知掩饰地紧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去。
本文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对布兰特雷· 马拉德和他夫人的描写一暗一明,请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形象。
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解放的挽歌,也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声人生无常的吁叹,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受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B.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C.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
D.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恰恰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论述。

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庄子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D.儒家主张人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B.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C.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文化的内涵“清淡”的原因,作者引用有关诗文,增强了说服力。

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22题各3分,第23题4分,共10分)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壽”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讨钱。
“你回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
写出划线句的作用。

“我”为什么决计明天就要走?

选文对祥林嫂进行了哪些直接描写?写出了她怎样的境遇和心理状态?试举例分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与航空业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不同,飞机上的黑匣子(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却是上世纪60年代的发明。50年虽然在可靠性等方面不断改进,但原理一直没有大变化,有时搜寻非常困难。
为了便于能在空难事故发生后迅速被找到,黑匣子通常会被漆成醒目的橘红色或是火红色。黑匣子包括两部分,飞行数据记录仪(FDR)和舱声录音器(CVR)。这两个部件通常也不安装在一起,以波音客机为例,飞行数据仪通常被安装在机位的顶端,舱声录音器则安装在飞机机尾右侧、距货舱门1米左右的位置。这样的位置设计,是为了保护和降低两个部件同时受损的概率。
FDR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大型飞机上的固态存储器可追踪700多个参数,保存25小时的飞行数据。CVR不仅记录机组人员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与塔台的对话,还记录可向调查人员提供关键线索的背景噪音,但通常只能保存两小时的驾驶舱声音记录,并循环录制。
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其感应器接触到水,就开始发射脉冲信号,每秒发射一次“ping”信号,共发射30天,然后电池就没电了。2009年法航447航班失事后,黑匣子未能及时找到。一直到2011年4月,无人深潜器发现了大西洋底4000米处的飞机残骸,进而从残骸中起获了黑匣子。
近年,关于黑匣子更新换代的呼声越越高,其中呼声最高的“云匣子”,是利用“云”技术,把原本记录在黑匣子中的数据通过卫星实时传输到地面。以便更好地进行事故调查,也有助于搜寻失踪飞机的下落。研究人员表示,既然航空公司有越越多的机上带宽供乘客上网甚至是下载电影,那么分出一部分带宽传输实时GPS数据应该也不是难事。
另一项改进技术俗称“飞匣子”。不同于原有的黑匣子,“飞匣子”(自动弹射飞行记录仪)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从飞机上弹射出,弹射的时机由专门的飞行监控计算机决定。弹射出的设备可以避免飞机坠毁时受到的巨大冲击,也不致受到事故后发生的火灾影响。设备落入海中后会浮在水面上,相比沉入水底的黑匣子,搜寻的难度降低了不少。不过,该项技术的成本较高,每个约10万美元。
下列关于黑匣子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飞机上的黑匣子自上世纪60年代发明以来,虽然在可靠性等方面不断进步,但原理却没有变化,有时搜寻非常困难。
B.黑匣子分为两部分,FDR和CVR,通常不是安装在一起,比如波音客机是将FDR装在机位的顶端,CVR装在机尾右侧、距货舱门1米左右的位置。
C.大型飞机上的固态存储器能保存25小时内FDR记录下的各种飞行数据,而CVR通常只能保存两小时的声音记录。
D.2009年法航447航班没有在失踪30天内找到黑匣子,直到2011年才由无人深潜器在大西洋底发现飞机残骸并起获黑匣子,使飞机失事原因得以大白天下。

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航空业日新月异的其他科技发展相比,发明于上世纪60年代的黑匣子技术已明显落后了,近年,关于发展黑匣子技术的呼声越越高。
B.“云匣子”,是利用“云”技术,把原本记录在黑匣子中的数据通过卫星实时传输到地面,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事故调查,也有助于搜寻失踪飞机的下落。
C.“飞匣子”能在紧急情况下自动从飞机上弹射出,而且落水后能漂浮于海面上,这样可以保护飞行数据的安全,同时亦降低了搜寻难度。
D.由于飞机上带宽以及资金等众多条件的限制,虽然需求很迫切,技术也已相对成熟,但距离“云匣子”或“飞匣子”真正投入应用,也许还要相当长的时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