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
A.经世致用 | B.“中体西用” |
C.维新思想 | D.“兼容并包” |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春秋》曰:‘王正月’……何以谓之王正月?……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这反映了董仲舒
A.以高深学问注释儒家经典 | B.拘泥于儒家经典细枝末节 |
C.以儒家经典作为思想武器 | D.以天命思想改造儒家学说 |
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社会等级——士,位居庶民之上,后来,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和阶层。其缘起是
A.秦国实行军功制 | B.科举制度兴起 |
C.实行察举制选官 | D.程朱理学兴起 |
(纸上谈兵的赵括)“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史记·赵奢列传》) 从材料中不能提取的信息是
A.赵括做房地产投机生意 | B.战国时土地买卖频繁 |
C.井田制开始瓦解的标志 | D.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
有学者指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创制”的含义是
A.推行王位世袭制 | B.实行宗法分封制 |
C.确立世卿世禄制 | D.实施中央集权制 |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 | 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
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 | 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