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
嵇 康
中国历史上,魏晋风度名气很大。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一个缩影,其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嵇康。
魏晋之交皇权更迭,嵇康不肯趋附,拒绝进入权力核心层,于是得罪了权臣钟会和司马昭。嵇康最终死于两样东西:名气太大,性格太直。直接的死因是两封绝交书,其中一封是写给高官兼老友山涛。
性格决定命运,嵇康可能是最好的例子。
嵇康是谯郡人,他和诸葛孔明都长得高大英俊,举止潇洒,都是弹琴的高手。孔明“面如冠玉”,嵇康喝醉酒时“若玉山之将崩”。两人都是自学成材,看书从不死记硬背,凭着极高的悟性,一个“观其大略”,一个“学不师授”。
嵇康是曹操集团的人,父亲嵇昭、哥哥嵇喜官职显赫,他本人“龙章凤质”,相貌才华都是超一流。本指望追随父兄一展鸿志,不幸碰上司马昭乱政。曹氏司马氏两大权力集团明争暗斗,他不像阮籍夹在中间,他的态度很明确: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搞吃里扒外。
嵇康担任的中散大夫是个闲职,俸禄有限,他打铁挣钱,既补贴家用,又为朋友们聚会买酒喝。他不打兵器,专打农具。史称他“性绝巧而好锻”,是生活中的能工巧匠,类似制造木牛流马的诸葛孔明。
当时的世族弟子,一般都会谋求当大官,但嵇康拒绝这样做,家园难免有些破败。不过他有酒,有琴,高朋满座。朝廷大员也仰慕他,不学他“固穷”,却希望有他的名气。
有一天钟会来了,钟会自幼博学多才,堪称神童,长大了,背弃父亲做了司马昭的大红人。他傲视天下,平生只忌惮两个人:大权在握的司马昭,大名鼎鼎的嵇康。钟会来的时候,嵇康正在打铁,没理他。一个衣饰华贵,神色倨傲;一个赤膊抡铁锤,面无表情。很长时间谁也不开口,而蝉在叫,铁花在飞。钟会撑不住,转身要走,嵇康徐徐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愤然而去。
钟会对司马昭进谗言:嵇康是条卧龙,日后要掀大浪,您须防着他。诸葛亮人称卧龙,出山辅佐刘备,威胁曹魏几十年。钟会把嵇康比作诸葛亮,用意明显。
嵇康冷淡钟会,是轰动朝野的大事件。竹林成了一个符号,士人向往,朝廷侧目。钟会收集嵇康的言论,报告司马昭。
山涛做官受到重用,他在吏部郎的位置上升迁,推荐嵇康代替他。山涛多次推荐嵇康,不达目的不罢休。嵇康一忍再忍,终于发作了。嵇康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信件公开了,山涛被逐出竹林,在知识界一落千丈,从此铁了心奔官场。可是,没有资料表明,他曾向司马昭提供有关竹林自由言论的情报。
司马昭下令查办,钟会罗织罪名。不治嵇康的言论罪,却说他有过谋反的意图——几年前一个叫母丘俭的军人反叛朝廷,嵇康欲响应,被山涛阻止了。这是诬陷,但罪名成立。嵇康是曹操的孙女婿,谋反是可能的。唯一能证明他无罪的山涛一声不吭。
如果他在狱中写一封检讨书,保证以后不乱讲,就有出狱的可能。狱吏探他的口风,他一言不发。狱卒议论说:这人一根筋,只会写绝交书,写不来检讨书……
砍头的日子到了。
这一天,嵇康破例穿得很漂亮:一袭丝质的草绿色长袍。以前他经常打铁,穿戴很随意。今天不同,他要尽显“龙章凤质”。刑场也是舞台,他将完成他的生命之舞。脚下是厚厚的木屐,走动响声清脆,富于节奏感。他本来就高大挺拔,穿长袍与木屐,越发像个绿色巨人。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史料说超过一万人。其中名士数百,官员数百,族人数百,太学生三千……名士可不是浪得虚名,名士走向断头台,照样风度翩翩。
魏晋风度,被嵇康推向了极致。
《晋书》载:“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广陵散》于今绝矣!’”《广陵散》高亢激烈,抒情处婉转低回,是当时的第一名曲。嵇康视《广陵散》为圣物。悲怆的音乐竟书写了他的命运。
一代名士的最后风流,注入《广陵散》。琴音丝毫不乱,像《空城计》中的诸葛亮。
(根据刘小川《品中国文人》改写)
在嵇康身上,你看出魏晋风度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
文中多次将嵇康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史传的作者,往往借助所叙写的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以本文为例,简要阐述作者借写嵇康所要表达的两个主要观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巴彼家的老门铃
成蓉
老巴彼相貌十分讨人喜欢,灰白的头发总是梳理得一丝不苟。他有双蓝色的眼睛,瞳孔里总是散发出一股深深的暖意。他的脸皮已经耷拉下来了,但脸上皱纹很柔和,挂满了笑容。他口哨吹得棒极了。每天早上,他都会快乐地吹着口哨,给当铺掸灰、扫地。当然,老巴彼内心里也有一个隐痛,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他的尊敬和崇拜。
巴彼的当铺收益并不是很好。但他一点也不介意。对他而言,当铺的消遣意义远大于谋生。当铺后面有个小房间,巴彼称它叫“记忆馆”,里面摆满了他收罗来的各种宝贝,如旧怀表、电动小车、微型蒸汽发动机等,巴彼常待在里面摆弄这些旧玩意儿。
一天,巴彼一边吹着一支和铁路有关的曲子,一边组装一盏古老的铁路油灯,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做“扳道工”的时代。这天,外面阳光格外灿烂,天空非常晴朗,偶尔还有一阵微风从前门的纱窗吹进来。每当遇上这样的好天气,巴彼都会让里面的那扇门开着——对他来说,不论是古董还是新鲜空气,它们都是一样的可爱。
正当巴彼小心地擦拭着油灯的时候,铺子的门铃突然响了。这个门铃在巴彼家已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了,声音特别迷人,巴彼非常珍爱它,也喜欢和每个进当铺的人分享这美妙的铃声。
进来的是一个披着一头鬈曲金发的小女孩,踮着脚尖才能从柜台外伸出头来。
“你想要什么,小姑娘?”巴彼慈爱地问。
“您好,先生。”小姑娘十分秀气,神情羞涩,声音轻柔。她望了一下巴彼,然后四处张望,似乎在找什么东西。
“我想买一份礼物,先生。”小姑娘害羞地说。
“好,”巴彼说,“礼物是给谁的?”
“是给我外公的,但我不知道买什么好。”
“这块怀表怎么样?好着呢!”巴彼建议说。
小姑娘没有回答,却径直走到门边,轻轻地摇响了门铃。
“就是它了,妈妈说外公喜欢音乐。”小姑娘兴奋地嚷了起来。
巴彼脸上的笑容凝固了,他实在不愿意令这小女孩伤心,可是……
“对不起,小姑娘,这门铃不卖。你再看看别的吧……也许,你外公会喜欢这台小收音机?”巴彼小心翼翼地说。
小姑娘看了一眼收音机,叹了口气说:“不,我想外公不会喜欢的。”
为了安慰小姑娘,让她理解自己为什么不愿卖那门铃,巴彼就把这个门铃的来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这个失望的小顾客。
小姑娘抬头望着巴彼,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珠:“我想我懂了。谢谢您,先生!”
就在小姑娘转身要走的时候,巴彼突然想,自己除了一个离家出走、至今已有十年没有见过面的女儿,其他的亲人都已经不在了,为什么不把这个门铃传给一个喜欢它、会和自己所爱的人分享美妙铃声的人呢?
“等等,小姑娘。”巴彼叫住了小姑娘,“我决定把这门铃卖了。给,看你伤心的,快拿手帕擦擦眼泪吧。”
“谢谢您,先生!外公一定会很高兴的。”
“好了,小姑娘,别哭了。”能帮这孩子一把,巴彼感到很高兴,但是,他将多么怀念这个门铃啊!他小心地用纸袋把门铃装好,叮嘱道:“你一定要答应我帮你外公——也帮我——保管好这门铃,知道吗?”
“我保证!”小姑娘说,突然变得十分安静。她紧张地望着巴彼,轻声问:“多少钱?”
“嗯,我看看。你有多少钱?”巴彼笑道。
小姑娘掏出一个装硬币的小钱包,把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倒了出来,总共2.47美元。
“小姑娘,你今天运气真好,这门铃正好是2.47美元。”巴彼说——尽管有那么一瞬间,他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只收这么一点钱就把传家宝给卖了。
晚上要打烊的时候,巴彼还在想着门铃的事。就在这时,他却分明听到了门铃的声音。他朝着门口走去,却见那个小姑娘站在门外,手摇门铃冲着他微笑着。
“怎么了,我的小姑娘?你不要这个门铃了吗?”巴彼大惑不解地问道。
“不,”小女孩冲巴彼眨眨眼睛:“妈妈说,这是送给您的。”
巴彼正要问为什么,女孩的妈妈走了进来,她拼命忍住眼泪,柔声对巴彼说:“爸爸,是我。”
这时,小女孩也走到巴彼身边,拽着他的衣角,轻声说:“给,外公,快拿手帕擦擦鼻子吧。”
结合全文,试简要分析巴彼这一人物形象。
从全文来看,小姑娘到店里给外公买礼物这一情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小说题为“巴彼家的老门铃”,请结合全文,探究这门铃寄托了哪些意蕴。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小题。
①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君士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象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②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作者写北平,文中为什么写到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等城市?
第二段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此段内容,概括说明“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封信
周海亮
牛筋老汉对春草说:妮,我说,你写。写得漂亮些。
大虎,你这一走,两年多没有回来。好几次想写封信给你,但是春妮不在。春妮不在,村里就没有识字的人了。秀兰、羊娃、小崽、天来、秋菊、高梁,他们都打工去了。你二叔、三叔、田哥,还有强子,也都打工去了。大虎,村子里只剩下了老头老太太,村子里快没人啦……大虎,听爹一句话,如果城里不好混,你就回来。我和你娘侍弄二十多亩地,老胳膊老腿的,老是顾不过来。你娘身体还不好,这几年,风湿病好像严重了。去年我和你娘又承包了十二亩果园,新栽的果树,疯长。明年就能挂果,如果年头好,应该能收入不少……大虎,本来我和你娘希望你能留在城里,可是前年你回来过年,垂头丧气的,脸色蜡黄,就知道你在城里没少受罪。大虎,你到底图城里什么呢?咱村里人到底图城里什么呢?住的不如咱农村的狗窝,吃的不如咱农村的狗食,空气比咱农村的茅坑都难闻,又像狗一样遭城里人的白眼,图什么呢?咱农村虽然还不富,但总还能吃得饱饭,穿得暖衣,再肯出把力气的话,很快就能在村里起几间大瓦房……大虎,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咱村都快成空村啦。地没有人种,房子没有人住,满山的野菜和蘑菇没人采,看着心痛啊!……大虎,你也不小了,不能再耽误了。如果你回来,老老实实守着家,守着我和你妈,娶个媳妇,生个娃,安安稳稳过日子,不挺好?春草娘前几天给春草介绍了一个小伙子,米家屯的,人长得虽然一般,可是有力气,能干活,家里五间大瓦房,早起了。你说,如果你回来,咱也起五间大瓦房,谁还敢小看咱?……大虎,爹的话,你考虑考虑,如果想回来,就提前回个信……大虎,信是我让春草写的,她向我保证,我怎么说,她怎么写,一个字都不会差……大虎,要麦收了,一天比一天热,你在外面,别太累,多喝水……大虎,我和你娘都挺想你……
春草对牛筋老汉说:伯,我在写呢。你怎么说,我怎么写。
大虎,你这一走,两年多没有回来。好几次想写封信给你,可是你爹不告诉我地址。干你们那一行,风吹日晒,工作地点隔几个月一变,想给你写封信,也那么难。你走以后,秀兰、羊娃、小崽、天来、秋菊、高梁,他们都打工去了。大虎,村子里只剩下老头老太太,村子里快没有人啦……大虎,我不想呆在村子里,我也想跟你去打工。前几年,我爹身体不好,我得侍候他,走不开。去年,爹走了。爹走了,娘开始给我张罗对象。娘看上一个小伙子,米家屯的,人长得又矮又丑。不过他有力气,能干活,家里起了五间大瓦房。娘就是看上了大瓦房,才让别人给我张罗的。可是大虎,大瓦房有什么稀罕?我不喜欢他,更不想嫁给他……大虎,我知道你在城里没少受罪,可是没关系,你带上我,我可以帮你。帮你做饭,洗衣服,咱两个人,生活肯定会好得多。大虎,能和你在一起,哪怕住比狗窝还差的房子,吃比狗食还差的饭,哪怕遭城里人再多白眼,我也愿意……大虎,我一天都不想在农村呆了。每天一睁眼,干不完的农活。喂猪、放羊、拔草、浇水、打柴……大虎,城里多好啊!马路那么宽,楼房那么高,街道那么干净,就算到了晚上,外面也那么亮堂。……
大虎,你爹不让我知道你的地址,信写完了,他用浆糊封好,去邮局,让邮局里的人替他写信封。你爹不想让我缠着你,你爹一心一意,想让你回来。可是大虎,听我的,千万别回来,否则,一辈子困在穷山沟,咱俩都完了。大虎,你两年多不回来,肯定在城里过得不如意,没关系,咱俩还年轻,我不怕吃苦……大虎,如果你还在乎我,就给我回封信,把你的地址告诉我,我去找你。我一个人去找你,谁也不告诉……大虎,信是你爹让我写给你的,我向他保证,他怎么说,我怎么写,一个字都不会差。我骗了他,我没有办法……大虎,要收麦了,一天比一天热,你在外面,别太累,多喝水……大虎,你爹你娘都挺想你,我更想你……大虎,我喜欢你……
(选自《天池》2013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牛筋老汉思想保守,认死理,坚决反对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认为农村人去城里打工还不如在村里好,所以希望大虎能回到村里,娶妻生子,过安稳日子。
B.牛筋老汉特意让春草写上春草娘给春草介绍对象的事,意在告诉儿子春草已有对象,不要再对春草抱什么希望,也暗示春草不要再与大虎联系。
C.牛筋老汉只让春草写信的内容,不让春草写信封,生怕春草知道大虎的工作地址去找大虎,这说明他对春草很有成见,不希望春草做他未来的儿媳妇。
D.春草在信中说“一天都不想在农村呆了”,说明她对农村已经没有了感情;她向往美好轻松的城市生活,在城里能与自己的心上人在一起。

E.小说取材农村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作品紧扣“一封信”主要写了两个人物,用心理独白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虽然情节淡化,读来却耐人寻味。
(2)作品中的春草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牛筋老汉的一番话春草并没有写下来,可小说还是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言浅意深,内涵深刻、丰富,对于小说的主题你有哪些方面的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史学“三病”当须“治”
苏全有
当前我国的史学研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即智慧缺失、远离现实、考据失真。
所谓智慧缺失,就是指史学研究的成果不仅缺乏价值、意义,还缺乏启迪、借鉴。知古以察今,鉴往以知来,读史可以明智,说的就是史学的功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史学研究并非都是如此。例如,有铁路史论者经过长篇大论之后得出结论称,铁路的修筑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有外交史论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的结论是“弱国无外交”;甚至有人口史论者通过对史料的艰难爬梳,指出人才主要分布在都城和省会……至于为数不菲的所谓“历史启示”,却鲜有启示可言,反而令人哑然失笑。诸如此类的情状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每念及此,不由得令人心中黯然。智慧缺失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马后炮史学”。所谓“马后炮史学“,就是以结果作为判断的支撑,成者王侯败者贼寇。如有观点认为,即使是在德川时期的中叶,日本已经开始接受西方的货币管理,这和帝制末期的中国真是一大对比。对此有学者批评道:这言下之意显然指18世纪仍为封建社会的日本,在制度上已较帝制中国更为优胜。这便纯属马后炮的历史认知。仅仅因为日本在近代迅速强盛,就证明其制度在中世纪也是好的;因为中国在近代节节败退,就证明其制度在帝国盛世也是坏的。历史就像一个迷宫,其中布满智力机关,一不小心就找不到出口。显然史学界应该秉承“板凳要坐十年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多创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思想。
“爸爸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当面对儿子的突然提问时,法国年鉴学派大师马克·布洛赫显露了一丝犹疑和紧张。布洛赫之所以少了些自信,主要就在于象牙塔式史学的弊端:面向过去,背对现实。在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之间,研究者往往更多的是重前者,轻后者。特别是远离现实,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民众、民族关怀的缺乏,科学严谨的研究成了职称、奖金、晋升等目的的敲门砖。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小我”,少了“大家”。另一方面则在于研究成果与现实缺乏紧密关联。史学的功能之一就是为现实服务,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社会既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亦需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司马光。不能仅仅是“太史公曰”,还应有“臣光曰”。今天的史学研究者,在面对“据古鉴今、以立时治”的《新唐书》、明清的经世学派时,显然需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实,真正有意义的史学研究应该是,以在今天看来已然陈旧无华、在当时却石破天惊的认知为研究对象,努力阐释其引发、生成的客观环境、条件等促动因素,不是着意于就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评判,而是寻觅蝴蝶效应中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
此外,史学研究中的失真之严重,我们从光绪死因课题的研究史即可洞悉无遗。20世纪80 年代之后,学术界通过种种文献史料,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脉案文献、医疗档案,时人日记、信札、笔记、野史等,综合认为光绪帝系病死无疑。然而,到了2008年,经过众多科研、考古单位的数年努力,借助科技手段检测后得出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并入选2008年中国十大科学发现。传统的文献档案研究与科技检测结果迥异,不免令人对前者顿生疑窦。文献档案在历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具有不容置辨的权威,但有关光绪死因问题的事例却给我们敲响警钟,所谓的文献档案真的可靠吗?另外,文献材料的不足还在于其内涵的多歧性。面对同一文献,必定见仁见智,还原真实的历史不能仅仅依据一家之言,我们应当批判地、慎重地对待文献资料,在实际研究中加强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
今天,我们需要反璞归真、重建史实,也需要了解历史的底色、对比色。在未来的历史研中,亟须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特别是文献档案与科技手段相结合,以去伪存真,复原历史的真实性。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史学“三病”的表现的一项是()

A.一些学者认为,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早期改良思潮虽然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时发展,却最终走向夭折,是因为中国的改革理论体系与日本相比还不够完备。
B.一段时期,一些研究者对陈独秀基本上持否定态度,除了认同他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的帽子外,对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倡导推动作用也从来不提。
C.关于孙中山曾试图用租让中国满州地区权益来换取日本军阀或财阀的援助的情况,日本学者先后撰文加以披露,而中国学界却对此讳莫如深,甚至刻意否认。
D.杨善群《变混沌为清晰的重大发现》一文,对1972 年出土的银雀山西汉前期墓葬中的文献资料作了详细辨析,驳斥了疑古学者怀疑《孙子兵法》为后人伪作的言论。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今史学研究成果并非都是知古以察今、鉴往以知来的创造性思想结晶,很多所谓“历史启示”不仅不能给人以启迪与借鉴,还常令人哑然失笑。
B.有学者认为,德川时期中叶的日本较帝制末期的中国更为优胜是马后炮的史学认知,作者却认为,日本近代的强盛足以证明其制度在中世纪是好的。
C.史学研究成果要与现实紧密联系,史学研究者更要摒除象牙塔式的史学弊端,对民众、民族要多一些关怀,在心中多装些“大我”,少装些“小我”。
D.真正的史学研究需要返璞归真,面对同一文献不能仅依据一家之言,更不能不关注它内涵的多歧性,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下努力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底色。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后炮史学”是史学研究智慧缺失的集中表现,这样的研究成果不仅不能以创造性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更无法打开历史中的智力机关来去伪存真、复原真实。
B.史学研究要为现实服务,作者提出不能仅仅是“太史公曰”,还应有“臣光曰“,就提醒今天的史学研究者,应该把研究重点从《史记》转移到《资治通鉴》上。
C.“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的新发现表明:文献档案在历史研究中的权威地位已经受到了挑战,今后在实际研究中应该注重现代科技手段和文献档案研究相结合。
D.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今天的史学研究者需要借鉴《新唐书》的编撰者和明清的经世学派的做法,认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周海亮
红色的铁伏在砧上,任一把大钳夹持,任两把铁锤反复锻打。老铁匠的小锤轻敲上去,如蜻蜓点水,小铁匠的大锤紧跟上来,似巨雷轰顶。柔软的铁像面团般变着形状,灼烫的火星在大锤落下的瞬间如烟花般迸散绽放。几点火光飞溅老铁匠腰间的牛皮围裙,又在霎时熄灭。围裙就像黄褐色的天幕,黑色的星光点点。
炉火熊熊,红和蓝的火焰缠绕交织。小铁匠气喘吁吁,挥锤的胳膊渐渐变得沉重,表情也开始痛苦。老铁匠看看他,停下手里的小锤。歇一歇喝口水,他说,你好像心不在焉。
小铁匠没有搭话。
因为这把刀?老铁匠问他。
小铁匠只好点点头。他用一条黑色的毛巾擦着彤红的脸膛,村里人都说你是汉奸。
还说你是小汉奸?老铁匠面无表情。
那是肯定,小铁匠瞪着老铁匠,干脆我们逃了吧!夜里咱们爷俩……
你觉得能逃出去吗?老铁匠仍然面无表情。
那也不打了!小铁匠把毛巾狠狠地扔到地上,不打能怎样呢?大不了是一死。
不打?老铁匠苦笑,不打铁,我们还是铁匠吗?他站起身,从熊熊炉火中钳出再一次变得柔软的铁,用力按到砧上。儿啊,开锤!
军刀在两个月以后打造完毕。青蓝的刀锋,弧形的刀柄,雕了简洁图案的刀鞘。刀似乎可以斩断目光和阳光,那是一把令人胆寒的好刀。小野小队长按时过来取刀,身边跟着四个持枪的日本兵。他盯着刀,嘴角不停抖动。他问老铁匠,全是铁的?老铁匠说,当然。小野再问,如何?老铁匠说,可试。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刀,哇哇怪叫着冲上来,一道寒光自上而下,直逼老铁匠。老铁匠微微一笑,手中刀轻轻一迎,“噗”一声响,小野的军刀,便折为两截。
小野向老铁匠翘起拇指,好快的刀!又摆摆手,示意身边的日本兵接过刀。想不到老铁匠却退后一步,说,刀暂时不能拿走。
不能拿走?小野愣住。
不能拿走。老铁匠说,刀柄上还没有刻字。
刻字?
这是规矩。老铁匠说,只有刀柄上刻了字,才算一把刀打造完毕,刀才算有了主人。如果你信得过我,后天过来取刀。
小野想想,再看看老铁匠,再想想,再看看老铁匠,然后点点头。他在一张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递给老铁匠。要刻得和这个一模一样,小野说,能办到吧?
老铁匠笑笑,没问题。
别耍花样啊!
放心!
后天我来取刀!
请!
可是第二天老铁匠就不见了,连同那把削铁如泥的军刀。小野暴跳如雷,他把全村人驱赶到一起,逼他们说出老铁匠的下落。当然没有人说。也许连他们也不知道。也许连小铁匠也不知道。——日本人早在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口设下重重关卡,老铁匠的突然失踪,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愤怒的小野几次想毙掉小铁匠,可是他终未下手。他们正在村后的山上修筑工事,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位强壮的铁匠。
一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山上的壮丁们突然组织了一次暴动。他们用石块打死四个看守,然后四散而逃。尽管日本人的机关枪哒哒扫个不停,可是最终,还是有三十多人逃了出去。
小铁匠在突围中中弹身亡。据说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据说他在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他说,爹告诉我,能屈能伸才是铁。
再后来,日本人就投降了。
多年后他们那栋老房子突然倒塌。在一个雨夜,伴着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人们在听到一声闷响后爬起来看,就惊呆了。
那房子,只剩下一面伫立的墙。
那面墙里,镶着一位伫立的老人。只剩白色骨架的老人。
风雨中,白色骨架岿然不动,似乎他的每块骨头,都闪烁出红和蓝的光泽。
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
白色骨架的手里,紧握着一把刀。军刀。
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文字简练,系点睛之笔,对主题进行了阐释与深化,使标题的匠心得以彰显。
B.小说一开始写老铁匠得知自己被村人说成是汉奸后仍面无表情地打铁,说明老铁匠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反抗,而是逆来顺受想要忍气吞声躲过这一劫。
C.小说情节曲折、极富戏剧性,但老铁匠的失踪、小铁匠的组织暴动,来得太突然了,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D.作者运用悬念,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了父子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祖国尊严的高大形象

E.。小说以饱含深情的笔调,用爱国主义者的鲜血和骨气让一块普通的铁拥有了震撼心灵的内涵,老铁匠与小铁匠互相映衬,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美。
(2)“铁”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老铁匠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老铁匠说,“能屈能伸才是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