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观传
刘观,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太谷县丞,荐擢监察御史。三十年迁署左佥都御史。事下狱,寻释。出为嘉兴知府,丁父忧去。
永乐元年,擢云南按察使,未行,拜户部右侍郎。二年调左副都御史。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四年,北京营造宫室,观奉命采木浙江,未几还。明年冬,帝以山西旱,命观驰传往,散遣采木军民。六年,郑赐卒,礼部尚书。十二月与刑部尚书吕震易官。坐事皇太子谴责。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八年,都督佥事费瓛讨凉州叛羌,命观赞军事。还,坐事,谪本部吏。十三年还职,改左都御史。十五年督浚河漕。十九年命巡抚陕西,考察官吏。
仁宗嗣位,兼太子宾客,旋加太子少保,给二俸。时大理少卿弋谦数言事,帝厌繁琐。尚书吕震、大理卿虞谦希旨劾奏,观复令十四道御史论其诬妄,以是舆论所鄙。
时未有官妓禁。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观私纳贿赂,而诸御史亦贪纵无忌。三年六月朝罢,帝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至文华门,谕曰:“祖宗时,朝臣谨饬。年来贪浊成风,何也?”士奇对曰:“永乐末已有,今为甚耳。”荣曰:“永乐时,无逾方宾。”帝问:“今日谁最甚者?”荣对曰:“刘观。”又问:“谁可代者?”士奇、荣荐通政使顾佐。帝乃出观视河道,佐为右都御史。于是御史张循理等交章劾观,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帝怒,逮观父子,以弹章之。观疏辨。帝益怒,出廷臣先后密奏,中有枉法受赇至千金者。观引伏,遂下锦衣卫狱。明年将置重典。士奇、荣乞贷其死。乃谪辐戍辽东,而命观随往,观竟客死。七年,士奇请命风宪官考察奏罢有司之贪污者,帝曰:“然。向使不罢刘观,风宪安得。”
(选自《明史》)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下狱:坐:因犯……罪
B.以弹章之示:给……看
C.礼部尚书擢:提拔
D.风宪安得肃:庄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荐擢监察御史佐为右都御史
B.坐事皇太子谴责以是舆论所鄙
C.帝厌繁琐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
D.永乐末已有时未有官妓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B.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C.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D.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元年,刘观升任云南按察使,到职不久,又拜任户部右侍郎。
B.永乐四年,山西发生旱灾,成祖命刘观起草紧急公文,遣散了采木的军士和民夫。
C.御史张循理等人上奏章弹劾刘观,宣宗大怒,下令逮捕刘观,拿出弹劾的奏章给他看,他立即认罪了。
D.刘观父子入狱后,本来要处以极刑,杨士奇、杨荣请求免其一死,于是将刘辐谪戍辽东,命刘观随同前往。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②乃谪辐戍辽东,而命观随往,观竟客死。
(2)杨士奇和杨荣等所说的“年来贪浊成风”,具体表现有哪些?(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左光斗①传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②,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jù凑集)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及忠贤定《三朝要典》,“移宫”一案以涟、光斗为罪魁,议开棺僇尸。有解之者,乃免。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三十二》有删节)
注:①左光斗(1575~1625),明朝官员,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死后平反,谥为忠毅。②追比:追查赃物,逾期不供以杖责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中书舍人除:拜官授职
B.拟十一月二日上之拟:打算
C.复构文言狱狱:监狱
D.疏趣之趣:催促

以下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左光斗“嫉恶如仇”和“受人爱戴”的一组是()

A.①捕治吏部豪恶吏/②辇下震悚
B.①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②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
C.①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②福王时,追谥忠毅
D.①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②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光斗在京城担任御史时,采取了治恶打假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惊悚。
B.左光斗和杨涟谋划弹劾魏忠贤,结果被魏忠贤预先侦知后抢先下手,魏忠贤提前两天将两人免职。
C.孙奇逢和鹿正认为左光斗有德于京城辖区人民,倡议凑集黄金帮助左光斗,但最终还是未能将其救出。
D.左光斗死后,魏忠贤还对他的同族兄弟子侄进行了迫害;直到魏忠贤被杀后,朝廷才对左光斗平反昭雪。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
译文:
(2)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释:狙:猕猴)
与“山之果,公所树与”中的“树”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B.其术穷矣
C.群狙皆畏苦之D.昂其值,居为奇货
下面句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楚人谓之狙公(2)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3)群狙皆畏苦之(4)山之果,公所树与
(5)相与伺狙公之寝(6)一旦有开之
A.(1)(3)/(2)(4)(5)(6)B. (1)(3)(6)/(4)(5)/(2)
C.(1)(4)(5)/(3)(6)/(2)D.(1)(2)(3)/(4)(5)(6)
翻译: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译文:
(2)文中众狙对狙公的态度由,说明
。与此文类似,借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文章,我们还读过柳宗元的 《》 。(请写出作品名称)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22分)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每题1分,共4分)
①驼业种树 ()②其实害之()
③故病且怠()④其亦有类乎()
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旦视而暮抚B.字而幼孩
C.鸣鼓而聚之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官理,非吾业也 B.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C.故不我若也D.微斯人,吾谁与归
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名我固当②旦视而暮抚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B.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
C.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D.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剝削,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

翻译下列语句:
①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②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憙复举恭直言②,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③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统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①赙赠: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②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③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赵憙慕其志慕:仰慕
B.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谢:推辞
C.雉方将雏雏:幼鸟
D.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望:责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②亲瞿然而起
B.①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②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
C.①还府,具以状白安②三年,以老病策罢
D.①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②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恭“以德化为理”的一组是:
①闭户讲诵,绝人闲事②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③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④不以刚直为称
⑤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⑥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东州一带盗贼横行,鲁恭选拔任用几十位官员,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太尉,其余盗贼就进行捕杀,最终平定了盗贼。

(1)用“/”给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
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
②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②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④圹:墓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则躬樵汲樵:砍柴
B.平生亲故,夙市良材市:购买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趣:催促
D.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俾:有益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B.①学士词人无所取求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C.①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定附身衾衣,乃卒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以下句子分别编成为四组,全部表现张怡遁世隐居的一组是:
①久之,始归故里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
③学士词人无所取求④请贰之,弗许
⑤吾以尽吾年耳⑥定附身衾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