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必须站着
马克·吐温有一次到一个小城市演讲,他决定在演讲之前先理理发。“你喜欢我们这个城市吗?”理发师问他。“啊!喜欢,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马克·吐温说。
“你来得很巧,”理发师继续说,“马克·吐温今天晚上要发表演讲,我想您一定是想去听听的喽?”“是的。”马克·吐温说。“您弄到票了吗?”“还没有。”
“你可太遗憾了!”理发师耸了耸肩膀,两手一摊,惋惜地说:“那您只好从头到尾站着了,因为那里不会有空座位。”
“对!”幽默大师说,“和马克·吐温在一起可真糟糕,他一演讲我就只能永远站着。”
想一想:马克·吐温为什么说“他一演讲我就只能永远站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还听到过哪些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幽默故事,找来读一读吧!
阅读文章还要用心品味,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回忆课文中的精彩语段,体会表达的妙处。
富饶的海洋(节选)
当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后,他们最古老的生命摇篮——海洋,又为他们奉献丰富的食物和珍贵的宝藏。直到今天,那成千上万的鱼、虾、蟹、贝和种类繁多的海藻,仍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在海洋每年能奉献的两三亿吨水产品中,人类眼下收获的不过七千万吨而已。
海洋为人类提供食盐、药材、石油、煤炭和许多稀有金属,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了。此外,那涨落不停的潮水,汹涌澎湃的浪涛,永不止息的洋流,以及海洋深处与表面的温度差异,大量的重水,都是廉价而又无比巨大的能源。如今,海洋开发已被誉为当代三大尖端技术领域之一,与原子能利用和宇宙空间探索并驾齐驱。
(1)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 _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比喻?
(3)海洋把它的哪些财富奉献给人类?
美文欣赏。
出人意料的人生三问
上课钟响了,班主任来了,但他并没有带书,站在台上半天没有出声,同学们一连连笑一边诧异地望着他.
教师扫视着同学:“这节课我们来讨论三个问题,”接着,他问道:“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
大家哄堂大笑,齐声回答:“珠穆朗玛峰!”
老师接着问:“第二高峰呢?”这下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了。老师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老师顿了顿,说:“好了,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问题.有个人烧壶开水,可是等他生好火才发现柴火可能不够,他该怎么办?”
同学们议论纷纷,但意见都是赶快找柴火,或说去借,或说去买。
老师不置可否,他说:“为什么不把茶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
同学们一听,这样去思考,言之有理,佩服。
接下来,老师出了第三个问题:“我国古代有一个人,想学好一门立身的本领,他曾经反复的比较,决心去学屠龙之技。于是,他拜名师,日夜苦练。大家说,他后来会怎么样呢?”
同学们兴致勃勃,说他肯定能成为英雄、明星、受世人崇拜。
老师越听越摇头,他说:“这个人一定会穷苦潦倒一生,因为世上根本就没有龙。”
经过老师一节课的循循善诱,大家终于明白,原来这节课老师要告诉我们的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那就是做人,要力求出色,永争第一,这样别人才能发现你、记住你;做事,要敢于创新,方法灵活,千万不可墨守成规;做学问,要学以致用,能将知识转化为效益,闭门造车是没有出路的。
(1)“面面相觑”中的“觑”字我们不认识,应该选择查字法,先查再查。用“换字法”猜猜这个“”字的意思,可以换成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不置可否——
循循善诱——
(3)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4)根据短文填空。
做人要;做事要;做学问要。
(5)文章开头写老师站在台上半天没出声。请大家走入老师的内心,猜一猜老师此时可能有怎样的想法。想好后,请你写上几句。
课文回放。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打架一窝蜂涌了上去,这般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福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发疯了似得,乱的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1)面对猝然而至的变故,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而船长的表现又是怎样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读画线句子,你如何理解船长的行为?
(3)读一读画曲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的?
大家都不出声,在想什么?请你试着写一下。
男人:
女人:
边读边悟。
树的智慧
幼时,天性有些好静不好动的我,总在一两里见方的村中打转。
一天,放牛的我为了争夺一片青草,与一个同伴大打出手。被父亲拉走的我,扬言与同伴还没有完。
一边往家走,父亲一边对我说:“何以不好好待同伴,这样对谁都不好呵!”
我说:“世界不就是这样吗?”我用手指了指风中飘荡着的蒲公英,“它们让自己变得很轻巧,不就是为了能多占一点地盘吗?还有那些野豆子,它们熟透了,便‘啪’地一声,让自己弹射出好远好远,不也就为了争取一个更宽松的生存环境吗?连花花草草都能这样,何况人呢!那青草本来是我先发现的,他却赶着他的牛去吃。我当然不能让他随随便便占我的便宜啦!”
听了我这番慷慨激昂的话,父亲没说什么。
那是在大约一个月后,父亲带着我走出了几里地,那可是我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有好大一片草地,草地的中间,有一颗耸入云天、郁郁葱葱的我叫不出名字的大树。更昂我惊奇的是,树下足有方圆一分多地的地方,光秃秃的,不见一根花草植物。
父亲说,在这颗树小的时候,也曾有许多花草鱼树争夺地盘。树却从不与它们计较,它只是攒足劲,一个劲地向高处长。那些曾与它争抢地盘的花花草草如今不见了踪影,而这棵树去睥睨尘世,傲视蓝天。
我说:“我懂得了。这世界是那些心怀蓝天、志向高远的人的世界。那些目光短浅,只是如纷纷扰扰的小草一般的人,要么永远纠结缠绕匍匐在地,要么会从这个世界上销声匿迹。”
真正的树的智慧就是着眼高远不断做大做强自己,那些目光如豆只想在身边抢占地盘的树,只不过是树中的愚蠢者、渺小者罢了。
一个真正能拥有树大智大慧的人,他也就拥有了浩瀚劲伟的不凡人生。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慷慨()激昂——
睥睨()——
匍匐()——
销声匿()迹——
(2)父亲说打架不好,“我”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说服父亲?
(3)你觉得“父亲”是个怎样人?
(4)结合下文,请你说一说文章写第一自然段的原因。
(5)请你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后的心得。
巴兔提示:如果说不好,可以用文中的句子哟!
《美丽的“三潭印月”》节选
这三个石塔造型优美别致,上头尖,中间镂成一个空心的球,像三个宝葫芦。现在,人们已经把这三个石塔作为杭州西湖的标志了。
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每当中秋节的晚上,明月如盘,光辉朗照。这时候,人们在三个石塔里点起明亮的灯烛,再把石塔上的小圆洞蒙上薄纸,他们好像是月亮投在湖面的影子,“天上一轮月,湖中影成三”。据说,“三潭印月”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每当此时,月色溶溶,灯影朦胧,波光闪闪。众多游人到西湖来赏月、划船,一片欢歌笑语。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
(1)在选文中画出一个比喻句。
(2)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
(3)选择下面引号的作用。
①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
②“天上一轮月,湖中影成三”()
a.表示引语;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d.表示否定和讽刺
我能用其中一个作用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