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陈志勇
早在汉唐时期,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由此涌现出的一大批译著多以佛教为主,兼有其他各教。其社会意义主要是宗教的传入,宗教的传播又往往同时伴随着文化的流通,文化交流愈广泛,宗教发展也愈益充分,日益广泛的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的繁荣。
明末清初年间,西方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译著在中国出现。在耶稣会传教士中,利玛窦堪称杰出的代表。他入乡随俗,将基督教与儒教相联系,力求说明基督教与儒教的一致性;他还“以学术为媒”,努力用知识与文化去争取中国的士大夫,向他们展示西方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借以抬高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地位。欧洲传教士远航东来,其社会意义已远不止于宗教,而是带来了有关西方世界的新信息,西学东渐由此拉开帷幕。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扩张,西方传教士再次来华,除了翻译《圣经》以外,他们还编译各国史地和制度方面的书。传教士们继续沿用传播科学的方法,以作为他们在中国活动的媒介。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少数教民及上层官僚士大夫中间流传,内容逐步推广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影响也日益扩大。
自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时期的译书活动则由传教士逐渐转为以官方为主。尽管近代中国官方译书从林则徐便已开始,但是严格地说,由朝廷出面设置机构,组织人员,长时间比较系统地翻译西书,还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这时朝廷从事翻译工作的主要机构是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前者译书内容以世界知识,包括各国历史、国际法和有关史论为主;后者的译书以应用科学为主。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奏请在南京设立江楚编译局。这样,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官方译书系统。官方译书主要还是以应用科学为主,重点是在兵学知识、工艺制造和自然科学理论,特别是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这和当时的国内需求和朝廷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由于甲午战败,国运艰辛,救国之士从日本的崛起中,感到了西洋文明的力量,更欲从译书中寻求救国之道,到处兴起的译书社团,表明译书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译书内容由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私家译书最著名的要数严复和林纾二人。严复的译书在思想界所起的作用最为深刻,他的《天演论》为当时的思想界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林纾是第一位用古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人,共译作品184种,包括许多国家的文学名著。“严林”的译著在近代西学东渐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和重要的地位。
民国以后的译书种类、数量愈来愈多。在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以鲁迅、周作人、陈独秀等人为代表一个译书群,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的翻译,给中国思想界带来新的生机。
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虽然路经多歧,千回百折,但总的方向是与世界日益接轨,向着近代化的目标艰难而又不可阻挡地前进,这其中,译书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
(选自《国学》总第39期,有删改)
下列是有关译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一些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唐时期的一系列佛教译著主要作用在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B.译书所带来的西学的传播与扩展,成为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动因。
C.鸦片战争后,官方及私人的大量译作不断涌现,促成了西学东渐,促进了知识分子思想的变迁。
D.从一开始,西方传教士的大量译著就以传播科学知识为核心,不容置疑地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

下列对“西学东渐”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文化思想最早通过汉唐时期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传入我国,对当时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B.从整体上讲,西学东渐应该值得肯定,因为它打破了封建士大夫的愚昧和麻木,使中国逐步迈向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C.“严林”译著所彰显出的特殊价值和重要地位说明,西学东渐非常成功的一点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社会科学思想,进而更新了民族的社会心理机制。
D.欧洲传教士远航东来,不仅向中国传入宗教文化,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等信息,这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始。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译书的最早活动,始自介绍外来宗教,先是佛教,然后是其它各教。
B.鸦片战争后,由于国内的需求和朝廷的政策,官方开始比较系统地翻译西书。
C.在西方文化的启迪和催化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选择、编译。
D.社会科学方面的译著在促进中国社会变革方面,起到的作用要大于自然科学译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
①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四大文明。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他文化发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
②但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发展前景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简洁明晰的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度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就会明白: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
③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平原,传播至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为“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
④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经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所以,韩国开始反思,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
⑤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思的最佳媒介。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
1、从全文看,对“汉字文化圈”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汉字文化圈”是所有会使用汉字的文化人的圈子,而不同于音乐人的“娱乐圈”、政客们的“政治圈”。
B、“汉字文化圈”是指通过使用汉字进行交流的文化圈,21世纪的今天,汉字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步增长。
C、“汉字文化圈”是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文明中产生的,它的诞生并不是与其他文化圈交流的结果。
D、“汉字文化圈”是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而逐渐形成的,汉字文明影响之处,都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2、对“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汉字的表记法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
B、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实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与交流。
C、在四大文明之中,只有中国圈文明几乎未与其他三大文明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D、汉字承载着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文明与文化底蕴,抛弃汉字,就可能出现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
3、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潮流缩小了“汉字文化圈”,所以毛泽东、鲁迅等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
B、回顾和审视汉字走过的历程,包括汉字发展史、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和汉字印刷的发展史说明汉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C、中国推行汉语拼音的实践,韩国日本对汉字的态度变化,说明汉字文化圈有必要并开始重新认识汉字的魅力。
D、由于汉字有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等缺陷,它的发展前景曾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竞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在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摘自《精品小说》,有删改)
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作品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说首尾都有一段精短的最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4分)
文中对病人有两处关于嘴唇的动作描写:①“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②“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到底要说什么?试作探究。(5分)
这篇小说描述了乡下孩子西西洛在医院看护父亲的故事,情节安排十分精巧,试作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科学家重新审视达尔文进化论
达尔文学说需要重新审视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细胞生物学教授恩里克·戴维森认为,“任何没有建立在基因发展体系上的、与身体构造变化相关的进化理论都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重新审视。”
西班牙塞韦罗·奥乔阿分子生物学中心的安东尼奥·加西亚-贝利多指出,“现代生物学的一大贡献就是证明过去的进化论过于保守。我们所看到的令人惊叹的各种生命形式的变化都是根据相同的调控因子产生的,或者说通过基因子系统,它们负责所有动物的发展演化。如果按照达尔文理论,通过缓慢和渐进式的积累,进化论并不会给世界上的生物带来多少变化。”
戴维森与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道格·欧文在《科学》周刊上发表文章就动物进化论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该设想与各高等院校中长期以来教授的正统达尔文学说产生了矛盾,并被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用来理解人类大脑的构造。
“近五年来,许多科学书籍和文章都提出,传统的进化论需要得到改变和扩充。其中一些观点是建立在可与进化论相比较的发育生物学的基础上,”欧文指出。
“我们的观点不是反达尔文学说。只是强调达尔文的进化论体系只适用于较低级别的系统发育,”戴维森认为。也就是说,达尔文进化论只能用来解释智人这一物种的出现,却不能揭示各种哺乳动物的演进过程,更不用说各种脊椎动物的演化。我们所谈论的已不仅仅是各种动物及构成它们的各种细胞的来源问题了。
戴维森还指出,“对于更高级别的动物,变化会以更加剧烈的方式影响到形态,这需要一种不同的基因变化方式。这也正是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动物进化过程是如何产生的原因。”
发育生物学方面的三位先锋人物加西亚-贝利多、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彼得·劳伦斯和伦敦大学的刘易斯·沃尔铂特均认为,发育生物学是理解进化论的关键。进化论与发育生物学的结合衍生出了一门新学科:进化发育生物学。
进化发育生物学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或者说大批高等生物物种是如何集中在那一段时期出现的,如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以及脊椎动物等。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伴随着多种形式的变化。从地质学角度看,这种形态上的变化是非常快速的。这其中一定包含着基因染色体的因素,”劳伦斯指出。加西亚-贝利多则认为,“当我们能够理解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变化时,我们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进化。”
已故著名的进化论学者斯蒂芬·杰伊·古尔德曾在1980年发表一篇题为《新的进化论正在产生》的学术文章。在文中古尔德指出,进化论的关键更多的是与变化的内在动力或生物身体的内在不稳定性相关,而非达尔文进化论里指出的肤浅的、表面的自然选择。他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视为旁门左道。对此,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理查德值金斯认为,“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古尔德的理论其实是坚定地建立在达尔文学说基础上的。”
那么,古尔德的理论是否正确?“他的理论没有涉及任何本质。他那令人印象深刻的现象学对于我们的思想没有任何影响。”戴维森说。
欧文认为,“所有资料都没有显示出大量物种的起源是突然性和跳跃性的,而我的怀疑是,这是—个迅速的过程。在我们与古尔德的思想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尽管在部分概念上我们之间的确存在联系。”
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论需要重新审视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达尔文进化论不是建立在与身体构造变化相关的基因发展体系上。
B.达尔文进化论过于保守,只适用于较低级别的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
C.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更高级别的动物形态的演进过程。
D.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动物进化过程是如何产生的原因。


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生物学更多从基因发展体系上来研究各种生命形式的变化。
B.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命形式的变化是缓慢和渐进式的积累。
C.新的进化论与传统进化论迥然不同,认为进化论的关键更多的是与变化的内在动力或生物身体的内在不稳定性相关。
D.传统的进化论只是用肤浅的、表面的自然选择来解释生命进化问题。

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进化论是一种没有建立在基因发展体系上的、与身体构造变化相关的进化理论。
B.达尔化进化论认为生物的演变是缓慢和渐进式的积累的结果,这种观点根本无法用以解释生命大爆炸问题。
C.进化发育生物学中的部分概念与新的进化论存在着联系,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直接的关系。
D.重新审视达尔文进化论并不表明进化发育生物学反对达尔文进化论,而只是强调达尔文进化论在对生物演变的看法上存在着不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复活的麦子
罗春会
所有的庄稼都是春种秋收,只有麦子,却是秋天播种,夏季收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我并不想探询究竟,只想它真是庄稼里的另类。
人的死亡是一种永恒,而植物的死亡却是新生。就像麦子,它把自己快乐地埋葬在土地里。深秋,麦田里的芊芊新苗,是麦子重新开始走向生命的一个过程。这过程是残酷的,是一粒麦子由死亡演变成无数麦子复活的不断延续,它的残酷是必须经过一个冬天的寒冷。春来,新生的麦苗是土地上最美丽的孩子。周涛说: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颗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美丽了我们的世界。
葱绿的、欢闹的热烈的麦苗紧紧拥抱着大地,春风飘过,麦子像生命一样地要怀孕了。春天,直挺挺的麦秆上一个饱满的像孕妇一样的肚子里包裹着一个有无数麦子的麦穗。走过麦田,那些与风亲吻的麦子,那些与空气拥抱的麦子,那些与自然亲密相爱的麦子快乐地跳着集体舞,它们是在为自己的新生而舞,它们从没有想到它们即将成熟的结局是死亡。死亡是残酷的,而麦子在整个的生命过程里所经历的从埋葬、复活再历寒冷以至成熟最后割杀都是为了被吞噬,但麦子从没有向谁倾诉,因为它们想到还有新的开始。那是麦子永远不会被消亡的原因,它们还会复活。这就是麦子的思想。
麦子那饱满的颗粒,我总把它想象成一个母亲,只有母亲的肚子里才可以孕育一个孩子,没有母亲,就没有人的生命。麦子的存在为生命提供可以生命的食品,只有麦子不断地复活,就有人的不断延续。麦子的思想很简单,人的思想很复杂。可我不知道是麦子主宰人,还是人在把握麦子?
我是吃麦子长大的北方人,我每天都要嚼食麦子做成的食物,没有麦子,我不知道自己还喜欢用什么来填饱肠胃?我常常想,是麦子在掌控着我的生命,麦子的死亡,仅仅是为了满足我的肠胃;麦子的复活,我的生命才可以继续得以活下去。
周涛深情地说:亲爱的麦子!
我也会说:亲爱的麦子!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很深情地,像周涛一样?
可我却已经远远地远离了麦子!某些时候我甚至有些厌弃麦子,感觉了它的琐碎和细微。麦子在滋润我的肠胃的时候,我却用自己的肠胃消化麦子的生命。可麦子并不仇视我,它继续复活,继续以自己来营养我,养活我,让我活下去。它还在春天的世界里为我的眼睛铺展一卷最庞大的风景。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然后慷慨走进我的肠胃里被我毫不客气地消灭掉。
我为自己的思想惭愧!甚至不能为麦子唱一支歌!
冬天的冷在残酷着麦子的生命过程,这或许是麦子生命必须的条件。我的忘记时间和空间和地域是不是对于麦子的复活是一个无情的冷漠?因为我已经十多年没有走进麦田,当我远远地看着麦田那些稠密汹涌的麦浪时,觉得它们就像长年劳作在土地上的农民。但我从没有想到过它们和农民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在生活的过程中十分体恤农民的艰辛,我并不鄙视土地上的农民,我以一个医者的视角探视他们的生命,我还以学者的心态俯视他们的人情。许多时候我只能以自己仅有的力量关心他们,即使一点点能力。但我不是哲人,我确信自己无能力下确切的论语,无法!我只能以自己的情感去体味。
但我不得不承认是麦子的复活养育着我的生命,就像农民,没有农民和麦子,我将会饥饿,将会因为饥饿而死去。
我读着胡松涛的《阅读麦子》,他在自己的文章最后这样写道:麦子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是来拯救人类的。麦子是我们生命的门,我们都要从这个门里走过,接受洗礼。麦子是我们生命的依靠,它搀扶我们走过千百年。麦子还将继续抚育我们,拯救我们。
他继续说:麦子一定很累了。很累的麦子会不会变老呢?麦子老了,谁来哺育我们的肚子以文化呢?
哦!麦子难道不就是那些朴实的土地,善良的农民么!这是胡松涛麦子思想的深邃所在!
不断复活的麦子,那养育我们的土地,那日日劳作的农民,不正是我们的生命之门么!
“但我不是哲人,我确信自己无能力下确切的论语,无法!我只能以自己的情感去体味。”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概括说明文章中麦子的复活有哪些特点?叙述其特点时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人的思想和麦子的思想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哪里?将二者对举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收藏需要开创
徐红梅
收藏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投资,是家学之脉,是国之典藏……它能够烁耀古今,让无数人为之痴迷,不仅源自收藏是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的综合体,具有无尽的文化魅力和无法估量的财富指征,还因为在其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中,始终贯穿着、隐匿着一种内在的力量——人的创造力的实现。
但凡具有价值、能够据为一己之有、能够分门别类的物品,都可以收藏,可谓包罗万象。收藏文化博大精深,想要搞收藏,必须先学习。需要熟读书本知识,研究自己喜爱的收藏门类:有多少种材质、多少种工艺、每个朝代的特点、鉴定的方法、保藏的方法等,更要多看珍品,多把玩实物,在智性的学理认知和感性的审美认知中,形成自己的收藏观和价值观,然后,秉持着这种观念在茫茫人世间“淘宝”。
这种文化学习和专业研究之后的再运用,可以说是文化的一种再创造。由于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文化修养、审美取向、研究方向等各有不同或侧重,即便是针对(有此二字强调重点为藏品处同一时期且门类相同,删此二字,“同一个时期相同收藏门类”就成了“收藏者”的定语,其中“收藏门类”不能做“收藏者”的定语,故建议保留此二字。)同一个时期相同收藏门类的收藏者,其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收藏观和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当一个人对某一类藏品的研究越深入,就越能看到被常人漠视的问题,发现其独特性与价值。因此,每一位藏家的收藏都各具特色,都是独一无二的。收藏爱好者大多是有心人,知识积累使他们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力,所以他们常常会抢先一步,获得还未得到人们重视的藏品或第一手资料。他们或许会一直致力于熟知的领域,也可能会发现被埋没的藏品或全新的收藏领域。正是在这种从无到有的收藏观的建构中,在与之相对应的价值彰显者——藏品的收获中,收藏者体味着精神的充实与满足。
真正的收藏家不仅仅满足于“收”,重心更在于“藏”。真正的收藏也不仅是对物质文化的保护,更是对精神文化的传承,其中不乏新的发现和创见。在历经曲折或艰辛将一件件心爱之物收至身边之后,藏家的志趣便由对藏品的获取转移到对藏品的解读。在对藏品的材料、工艺、历史渊源等信息的艰辛考据中,藏品所包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等内涵逐渐清晰地展现在藏家面前。结论或许平淡无奇,或许有惊人的发现,在这种亲历亲为的学术梳理中,藏品成为某一段历史或某一类文化的见证或注解。这不仅为藏家增添了更多的乐趣、积累了更多的财富,也是对收藏文化的丰富、对家学的厚积甚至是对国家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整理。
保护之外,更是一种创造。通过收藏行为和藏品的研究、整理与展示,收藏家成为某种价值标准的建构者。特别是当普通收藏转变为专业收藏,成为有针对性的、专题性的购藏、收集与研究,当一件件或许并不起眼的藏品组合为一个序列,这时,藏家所收藏的也就不仅仅是历史的一个个注解,而是另一种历史的书写和另一种文化的开创。
下列关于“收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收藏是一种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的综合体,从古至今都让人痴迷,它是一种对个人、家庭、国家都有益的文化。
B.只要物品有价值,可据为己有并能够分门别类,都可作为收藏对象。如果要从事收藏,必须先具备相关的知识。
C.同一件藏品,在不同的收藏者眼中其收藏价值也不会相同,原因在于每个人都会有异于他人的学习和研究经历。
D.收藏由两个紧密相连的环节组成,是对物质文化的保护,也是对精神文化的传承,其过程还可能形成新的见解。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熟读书本知识研究自己所喜爱的收藏门类获得智性的学理认识,通过多把玩实物来提高感性的审美认知,这两点是淘到宝贝的前提。
B.对收藏专业知识的运用,有文化再创造的成分,在这个创造过程中,收藏者更容易看到被常人漠视的问题,发现藏品的独特性及其价值。
C.有收藏者可以在被埋没的藏品或在全新的收藏领域中建立起自己收藏观,并在此过程中彰显出藏品的价值,也让自己体会到精神的满足。
D.藏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等内涵是在藏品被藏家历尽曲折或艰辛收至身边,并对其材料、工艺、历史渊源等信息考据之后才出现的。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缺少了人的开创,藏品的内涵和外延就无法继续丰富,其文化魅力和财富指征也会大打折扣,收藏文化也可能会因此而减色。
B.收藏者的前瞻性和判断力助其率先获得人们尚未重视的藏品或资料,显示出他们自己的收藏特色,并由此形成自己的收藏观。
C.经过对藏品亲力亲为的学术梳理,收藏家能够获得乐趣、积累财富,并使藏品成为历史或文化的注解,同时也丰富了收藏文化。
D.收藏家研究、整理和展示藏品,建构某种价值标准并将一个个历史注解有序组合,就有可能书写另一种历史,开创另一种文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