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神秘的“不明病原体”
唐·休伯博士是我的校友,比我高了32届,年近八旬了。他曾经是美国普渡大学植物病理学的教授,已退休多年。他最惊人的一个“发现”,是退休后做出的。2006年,他声称在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微生物,它不仅引起了大豆、玉米成批死亡,还能导致牲畜大批流产和人类疾病。据他说,这种病原体只有病毒大小,但是又长得像真菌。他唯一的证据是用电子显微镜拍下的照片,模模糊糊的一团东西,据称就是这种不明病原体。
如果这是真的,这将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发现。转基因作物能够产生新的病原体,这用现有的生物学知识无法解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而这种病原体能够同时感染植物、动物和人,而且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也是前所未有的。2010年有人发现辣椒轻斑驳病毒能让一些人出现发烧、腹痛等症状,认为是第一种能感染人的植物病毒,但也没有获得学术界的公认。所以休伯的发现如果能被证实,那是一种全新的微生物,该成果毫无疑问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即使休伯淡泊名利,既然这种病原体对农业、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如此重要,他也该尽快让学术界承认其发现,促使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防止这种病原体的蔓延,例如严禁种植转基因作物。
一项科研成果要获得学术界的承认,首先应该写成论文,经过同行评议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如果是重大的成果,还应该争取在著名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然而,七、八年来,休伯只是热衷于向没有专业识别能力的媒体、公众宣布其发现,在世界各地(包括到中国)到处向非专业人士做演讲(这些活动往往由有机食品商资助,目的是为了抨击转基因作物的危害),却从不写成论文发表。到了2011年,休伯才想到要报告政府部门,给美国农业部写了一封公开信,简略地叙述其惊人发现,说这是紧急事件,要求美国农业部不要批准转基因苜蓿的种植,美国农业部没有理他,批准了。爱荷华州农业部官员找他要病原体样本做鉴定,却被他拒绝了。休伯声称他有自己的研究团队,但拒绝透露成员名单,说是怕自己的合作者受到打击报复。休伯的这种做法,连他的同事都看不下去了。普渡大学植物病理学系的主任说:“这根本就是荒唐的。如果这是真的,而且你能证明它,那就是一张诺贝尔奖的单程票。证据在哪里呢?他在隐瞒什么呢?”
今年11月,休伯到佛罗里达州做演讲继续向公众讲他的惊人发现,最爱揭穿反转基因骗局的佛罗里达大学副教授凯文·佛尔塔跑去听,当场向其发难,请休伯把那种神秘病原体的样本交给他做测序,一个月后就可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佛尔塔愿承担全部费用)。休伯拒绝了,说担心把样本交给佛尔塔会给佛尔塔人身带来危险。佛尔塔说他不怕被灭口,休伯还是不愿意给他,要佛尔塔自己去找病原体。佛尔塔请他提供分离该病原体的步骤,休伯也拒绝了。佛尔塔录下了他和休伯交锋的整个过程,并发起签名要求休伯将其神秘病原体交给科学界研究,已有470多名科学家签名。
最近崔永元等人去美国“调查转基因”,也带回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中国质检的科学家证实了休伯的发现,用电子显微镜在转基因大豆中发现了“不明病原体”,而且可能正是它导致5000万中国人不育、女童性早熟、儿童哮喘发病率增加、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缺陷上升、自闭症剧增、肝癌增加、多种慢性病增加……有人要求他们告知这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以便了解详情,被以保护该科学家不受打击报复为由拒绝。要求他们提供病原体样本供做鉴定,也被拒绝。这一点他们学休伯倒是学得很像,没把亿万人民的身体健康当回事,听任“不明病原体”肆虐而不愿配合学术界将其搞明白。
靠模模糊糊的电子显微镜照片是难以鉴定那究竟是什么东西的,甚至连是否是生物都很成问题。很可能,那不过是无生命的杂质、晶体。如果有病原体样本,就可以知道它究竟是不是生命,含不含核酸。如果含核酸,就可测定其基因组序列,把序列与已知的微生物序列做比较,就可以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按现在的技术,几星期就可得到结果。然而休伯和那个不知真假的中国科学家都号称手上有该病原体样本,却都不愿拿去做基因组测序,就不能不让人怀疑,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科学研究有一条原则,不寻常的主张需要不寻常的证据。休伯的主张本来已经够不寻常的了,传到了中国,又无限膨胀,仿佛一切的疾病都因这种“不明病原体”引起,转基因作物成了万恶之源。而全部的证据,就是真假不明的电子显微镜照片。难怪此事在美国成了笑柄,那些联名向休伯索要病原体样本的科学家,无非是想让休伯出丑,谁会真的相信他手上真有病原体样本?连去听休伯演讲的农民,也觉得他不靠谱。但中国就不同了。看看网上评论,很多人是真的相信在转基因作物中有让人断子绝孙的“不明病原体”。在他们看来,不寻常的主张只需要一点点经不起推敲的证据,甚至不需要任何证据,敢说就行。                           (《新华每日电讯》2013、12、26)
标题中称“不明病原体”为“神秘”的,请结合文本,简述其“神秘”是如何体现的?
文中引用了普渡大学植物病理学系主任的话并提到在休伯演讲时“最爱揭穿反转基因骗局的佛罗里达大学副教授凯文·佛尔塔跑去听”这件事,都有何作用?试简析。
有人认为本文不仅仅是在写休伯的“发现”,更是在写我国也存在的某种现象,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是一种什么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专门用于预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此前也曾被称为猪流感)的疫苗,在我国简称为甲流疫苗。甲型H1N1流感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确诊病钳增长迅速。预防甲型HINI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为此,国际社会全力加快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发工作。
2009年9月8日,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继成功地进行了疫苗的临床实验,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安全柱和有效性之后,9月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又签发了第一批可以,实施免疫接种的合格的疫苗产品,徒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应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
流感疫苗在全喙已经使用超过60年,目前每年使用量都以亿计,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一种痘苗,疫苗生产的工艺是非常成熟和稳定的,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已经得到充分的验证。每年2月份,世界卫生组织会召开一次专家会议,确定下一个流感季节北半球流感疫苗的推荐毒株。毒株的确定是根据前一年分布在全球的流感监测网络分离的毒株情况推断出来的。与前一年推荐毒株相比,可能会替换其中的1株、2株甚至3株,极少数情况下也会出现不替换毒株的情况。正是由于毒株每年都需要替换,所以大家每年都需要重新接种流感疫苗。各厂家获得毒株后开始迅速投入疫苗的生产,一般七八月份结束生产,然后疫苗通过批准签发后就可以直接上市,用于当年流感季节的预防,不需重新做临床试验。目前只有极少数国家要求做二个小范围的安全性验证试验。
不管是季节性流感疫苗还是现在的甲型HINI流感疫苗,其毒株都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在分发前都经过安全性评估。季节性流感疫苗中有甲型HINI、甲型H3N2、乙型流感病毒等三种抗原成分,成人用手节性流感零苗中每种抗原成分都是15微克/剂,也就是说一支疫苗中共含有45微克抗原成分。新的甲型HINI流感疫苗中只有新甲型H1N1一种抗原成分,批准用于人体的也是15微克/剂。由于新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抗原成分只有季节性流感疫苗的1/3,所以从理论上推断,在同等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基础上,新的甲型HINI流感疫苗安全性应该比季节性流感疫苗的更高。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新的甲型H1 N1流感疫苗其实并不算一个新疫苗品种,国内甲型H1N1流感疫苗能够在不到3个月的时问就推出来其实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对各厂家来说,就相当于生产季节性流感疫苗中的一种抗原成分,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减少了配比时把3种抗原混合的步骤。季节性流感疫苗的生产是一种抗原一种抗原生产的,生产完一种抗原需要全部清场、消毒,才能进行下一种抗原的生产。所以季节性流感疫苗生产周期比甲型H1N1流感疫苗周期要长。
假设去年新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如果在前年就出现并被分离,很可能世界卫生组织在去年2身份推荐的时候就把这个新的甲流病毒推荐为季节性流感疫苗中对应的毒株,从而纳入季节性流感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组最近对20t0年季节性流感疫苗推荐有两种意见供选择,一种是把新甲流毒株列为三价季节性流感疫苗中对应的甲1型毒株,另一种意见是新甲型H1N1作为单独一种大流行流感疫苗,然后季节性流感疫苗中甲3型和乙型两种抗原成分作为新的二价的季节性流感疫苗。
下列对于“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专用疫苗。
B.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C.甲型H1N1流感疫苗经我国临床实验取得成功,证明了其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D.甲型Hl N1流感疫苗目前每年的使用量都以亿计,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一种疫苗。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因为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甲型H1 N1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所以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应用甲型H1 N1流感疫苗的国家。
B.季节性流感疫苗通过批签发后不需重新做临床试验就可以直接上市,用于当年流感季节的预防。
C.从理论上讲,在同等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基础上,新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应该高于季节性流感疫苗。
D.甲型H1N1流感疫苗所含抗原成分比季节性流感疫苗少,其生产周期比季节性流感疫苗短。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流感疫苗毒株每年都需要替换,所以流感毒株类型随时都在变化和变异。
B.大家每年都需要重新接种的是季节性流感疫苗,而甲型H1N1流感疫苗只需接种一次就会长期有效。
C.由于季节性流感疫苗中有甲型H1N1、甲型H3N2、乙型流感病毒等三种抗原成分,因此去年接种的季节性流感疫苗也可以预防甲型H1Nl流感。
D.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意见,2010年有望将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季节性流感疫苗合二为一。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靠空气行驶的汽车
追求环保可能意味着付出昂贵的代价,任何驾驶丰田普锐斯的司机都会领略到这一点。丰田普锐斯是一种款由汽油发动机和电动机组合的混合型动力汽车——在城市里低速行驶时,由电动机提供动力,一旦需要,借助汽油发动机可以提速。尽管这款车是美国市场上销售的最节省燃料的汽车,但它的售价在2.2万美元以上,高价位把在燃料上节省的开支化为乌有原因之一是这款车装有昂贵的电池,另一是其制动系统进行了全新的改进。
也许会有更为经济、更简便方法来制造混合动力车:譬如,利用空气以取代电力作为动力的汽车。
利用压缩空气为汽车提供动力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压缩空气能量密度低,无法储存太多的能量,尽管在低速行驶时可能没有问题;而混合动力汽车中的电池其主要功用是储存能量(刹车时能量可以得到补偿)。提出空气混合动力汽车的理念旨在把能量储存由电能改为空气,尽管这种车主要靠汽油驱动,然而当需要之时可以利用空气来提高汽油发动机的动力。在制动系统的设计上也不需大费周折,每辆汽车原本都有一台可以代用的空压机(位于发动机内部),制造一辆空气混合动力汽车的花费因此相对较少。
当空气混合动力汽车实施制动时,在发动机燃料供应被切断的同时,压缩的空气被推进气缸中(驱动汽车的活塞将帮助汽车提速);在加速时,压缩的空气又可以把更多的空气推进燃烧室。由于有更多的氧气,燃料因此得到充分的燃烧,因而可以增加额外的动力。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分校的利诺•古泽拉(Lino Guzzella)研制了一台空气混合动力发动机的样机。“跟普通的汽油发动机相比,这种办法可以减少32%的燃料消耗”,他说。相当于电动混合动力汽车的80%,成本较低。他认为,当今的汽车发动机太大,原因是便于加速,以后的发展趋势是较小的发动机外加涡轮增压器。
涡轮增压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排出的气体驱动空压机,迫使更多的气体进入发动机。但麻烦在于,提供出额外的动力在时间上存在几秒钟的滞后;而空气混合动力发动机可以瞬间释放额外动力,可以使较小的发动机表现出与大发动机相同的驱动性能,而且燃料的消耗更加合理。
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翰•海伍德(John Heywood)认为,空气混合动力汽车最适合在城市中驾驶。原因在于,容纳压缩空气的气缸需要通过不断的制动才能保持饱和,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使用制动相对较少。然而,对于某种类型的空气混合动力汽车来说,不存在上述问题。
伦敦布鲁内尔大学的赵华(Hua Zhao)设计出的空气混合动力样车,不是往燃烧室里注入压缩空气,而是直接用气缸为发动机提供压缩空气。他说:模拟显示,采用他的设计不仅可以减少燃料的消耗,还可以防止制动器因制动过多而变得过热。目前,赵博士正在寻找商业合作伙伴。
(选自《世界科学》2009年第9期)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空气混合动力汽车是以空气为燃料的汽车,即直接用汽缸为发动机提供压缩空气。
B.压缩空气能量密度低,无法储存太多的能量,这是空气混合动力汽车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C.空气混合动力汽车主要利用空气作为发动机的动力,可以较少能量的消耗,成本低。
D.每辆汽车的发动机内部都有一台空压机,可以用它来作为压缩空气的汽缸。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利诺•古泽拉(Lino Guzzella)认为汽车的发展趋势是在较小的发动机上加上涡轮增压器,但提供额外的动力在时间上存在着几秒钟的滞后。
B.赵华(Hua Zhao)认为空气混合动力汽车不仅可以减少燃料的消耗,还可以防止制动器因制动过多而变得过热的问题。
C.约翰•海伍德(John Heywood)认为,空气混合动力汽车需要不断的制动才能使容纳空气的汽缸保持饱和,因此,这种汽车适合在城市里驾驶。
D.由于丰田普锐斯这款车装有昂贵的电池,因此它的售价在2.2万美元以上。

依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混合型动力汽车不用电动机而利用压缩空气作为动力,可能会提高燃烧效率,从而更加经济适用。
B.目前,经济复苏的曙光已经初现,而推动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来自创新科技,正在实验室开发的空气混合动力样车正是这样一种创新科技产品。
C.如果以空气取代电力为动力的混合型动力汽车问世,将在世界科技史上产生划时代的影响。
D.追求环保就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丰田普锐斯是如此,即将推入市场的混合型动力汽车也是如此。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伐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1.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 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 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 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 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追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 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D. 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B. 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C. 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D. 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过,从陶渊明这个清高模式来看,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固然决定了他是否有清高之“实”;但如果在“实”之外还能享有清高之“名”,那就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才行。陶渊明除了真正清高之外,还能写一手好诗,用来言志抒情,因而实至名归,成为清高的典型。其后,像林和靖、倪云林等人,也都因具有才艺专长,才成为著名的清高之人。例如林和靖“梅妻鹤子”,隐居杭州孤山,固然很清高;但也要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咏梅绝唱,才能成为名人。倪云林隐居无锡惠山,为人有点怪癖,但他的画脱尽烟火气,确有独特风格,所以连怪癖也一同被传诵了。当然,真正清高的人是根本不在乎成名的。想无名而终于有名,其原因大概一则因为历史需要树立清高的样板,而这类样板又只能通过才艺成果的传扬来树立;假如无所表现,也就无从传扬了。二则因为有才艺本可做官,而他们竟然不做,这才证明是真正的清高。至于那才艺是否适合做官的要求,古人往往是不加深究的。在他们心目中,好像认为只要有才便可以做官。
一个人要想享有清高之名,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陶渊明与林和靖成了清高的典型,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真正清高的人想无名而终有名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语文教育既要重视语感训练,又要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言语能力的同时,使之越来越聪明。
对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是不对的,因为语感与思维具有客观同步性。这主要是表现在语言与思维的互相依存上。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不能分离。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与思维的联系才能表达客观事物,从而成为交际工具。语感能力的优劣,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高低不同的层次,分水岭亦在于兹。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异常纷繁复杂,而人的感性知觉只能反映表面现象。单纯的一般化的语感毕竟是肤浅的。要具有准确而高级的语感,就必须同时运用思维。因此进行语文教育要重视开发智力思维。
对语感与思维的客观同步性仅认识到这一层是不够的。因为它在展现语感基本属性即一般意义的同时,又完成了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这时,语感就超乎了一般的意义,即不光是对语音、文字符号的感觉及对言语(口头和书面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觉、领悟能力。正确、全面认识语感与思维客观同步性的表现,会提高我们在语感训练中调动学习智力因素强化思维训练的自觉性。缺乏思维训练的参与,无疑是语感训练中的缺憾。那些辛辛苦苦一味抓听说读写的语感训练往往事倍功半,症结就在这里;反之,则能事半功倍,学习者的语感过程就能摆脱纯感性的模糊状态的狭隘经验的羁绊。语感能力将因理性经验的参与而越来越强。这些已被实践反复证明。看来,合理加大思维训练的渗透力对于语感训练至关重要。
但是,在语文教育中,必须强调:语感训练更重要。如果说思维训练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的话,那么,语感训练则是语文教育的特殊任务。
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语文能力,而语感正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证明,只有在语言实践中获得了言语感觉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言语和运用言语;没有生动、具体的语感,是很难发展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追求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途径,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它关系着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因而,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以语感训练为出发点,通过与思维训练的结合,以思维训练服务于语感训练,培养学习者优良的语感。这样语言训练的运行机制就可以清晰化。至于对“哪个重要”的问题,也就不会偏执地下结论。
对文中加点词所指代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指代的内容是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B.“分水岭在于兹”句中的“兹”是指语言活动中思维参与的程度。
C.“这一层”是指进行语文教育要重视开发智力、训练思维。
D.“它”指代的内容和“这一层”指代的内容是相同的。

对“语感与思维的客观同步性”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的。
B.思维必须以语言为工具,而语言也只有联系思维,才能成为交际工具。
C.语文教育,必须以语感训练为出发点,通过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提高学习者的语文能力。
D.在完成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在内的言语活动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思维的活动。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感的基本属性是指人们对语音、文字符号的感觉及言语准确而灵敏的感受和领悟能力。
B.语文课是以提高语言能力为主的课,不是单纯的思维训练课。
C.合理加大思维训练的渗透力,语感训练不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思维和语感都重要,但重点是语感训练,思维训练要为语感训练服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