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不见长安
晋明帝①数岁,坐元帝②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④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①晋明帝:司马绍 ②元帝:司马睿 ③洛下:洛阳,西晋都城 ④居然:显然
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潸然流涕   涕            (2)元帝异之            异      
(3)更重问之   更            (4)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尔      
下列与“何以致泣”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欲辱之,何以也 B.何以都不闻消息
C.一儿以日始出时远 D.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听了“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回答,元帝会有什么反应?请想象并加以描绘。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 分):
(1)溪行:(2)芳草鲜美:(3)便还家 :
翻译下列句子。
①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阅读课文《论语》十二章片段,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给加点字注音:人不知而不()学而不思则()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思而不学则(2)人不知而不
(3)与朋友交而不(4)不逾
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选段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例:
启迪: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绍圣①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②“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③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④为潭,深者缒石⑤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⑥,观山烧⑦,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⑧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注释】①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绍圣元年,苏轼被贬惠州。 ②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③殆:大概。④辄(zhé):就。⑤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⑥倒行:顺来路回去。 ⑦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⑧余甘:橄榄的别称。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心之()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山而东()④影颓然()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书付过其境过清
B.真无马邪深者缒石五丈不得所止
C.潭西南望鸣之不能通其意
D.齐习辞者也往来于荒村野水

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甲】【乙】两篇文章都是山水游记,两位作者都有相似的经历,这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连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其塔动()⑵钉板上下弥束()
以金钗()⑷人皆其精练()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⑴密 使 其 妻 见 喻 皓 之 妻
⑵六 幕 相 联 如 胠 箧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2)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王命急宣。
③不以也。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想到李白的“ ” 一句诗。
[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