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数十年来,化学工作者对碳的氧化物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已知:C(s)+O2(g)=CO2(g);ΔH=-393 kJ·mol-1 ①
2CO (g)+O2(g)=2CO2(g);ΔH=-566 kJ·mol-1 ②
2H2(g)+O2(g)=2H2O(g);ΔH=-484 kJ·mol-1 ③
(1)工业上常采用将水蒸气喷到灼热的炭层上实现煤的气化(制得CO、H2),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上述煤气化过程中需向炭层交替喷入空气和水蒸气,喷入空气的目的是 ;该气化气可在适当温度和催化剂下合成液体燃料甲醇,该反应方程式为
(3)CO常用于工业冶炼金属,下图是在不同温度下CO还原四种金属氧化物达平衡后气体中lg[c(CO)/c(CO2)]与温度(t)的关系曲线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上可以通过增高反应装置来延长矿石和CO接触的时间,减少尾气中CO的含量 |
B.CO不适宜用于工业冶炼金属铬(Cr) |
C.工业冶炼金属铜(Cu)时较低的温度有利于提高CO的利用率 |
D.CO还原PbO2的反应ΔH>0 |
(4)在载人航天器中应用电化学原理,以Pt为阳极,Pb(CO2的载体)为阴极,KHCO3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还原消除航天器内CO2同时产生O2和新的能源CO,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CO+O2,则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5)将CO通入银氨溶液中可析出黑色的金属颗粒,写出反应方程式
A、B、C、D、F是常见的化合物,其中F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D为强酸,请根据下图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若A、B、C、D均为含硫元素的化合物,A是一种常见的矿石的主要成分,且A的摩尔质量为120。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A、B、C、D均为含氮元素的化合物,且A的一个分子中只含有10个电子,则:
①A分子式为__________;
②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取Cu和Cu2O的混合物样品12.0g,加入到足量的D的稀溶液中,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气体,标准状况下其体积为2.24L,则样品中Cu2O的质量为__________g。
(1)现有甲、乙两种短周期元素,室温下,甲元素单质在冷的浓硫酸或空气中,表面都生成致密的氧化膜,乙元素原子核外M电子层与K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相等。甲、乙两元素相比较,金属性较强的是(填名称),
可以验证该结论的实验是。
(a)将在空气中放置已久的这两种元素的块状单质分别放入热水中
(b)将这两种元素的单质粉末分别和同浓度的盐酸反应
(c)将这两种元素的单质粉末分别和热水作用,并滴入酚酞溶液
(d)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通常情况下,微粒X和Y为分子,Z和W为阳离子,E为阴离子,它们都含有10个电子;
Y溶于X后所得的物质可电离出Z和E;X、Y、W三种微粒反应后可得Z和一种白色沉淀。请回答:
①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4种微粒:X:Y :Z:E :
②写出两个X、Y、W三种微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氮可以形成多种离子,如N3-、N3-、NH2-、NH4+、N2H5+、N2H62+等,已知N2H5+与N2H62+是由中性分子X结合H+形成的,有类似于NH4+的性质。
⑴ 1个N3-离子含有个电子;
⑵ 形成N2H5+离子的中性分子X的分子式是;
X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写出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⑶ 写出N2H62+离子在强碱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桂醛在食品、医药、化工等方面都有应用。肉桂酸甲酯是常用于调制具有草莓、葡萄、樱桃、香子兰等香味的食用香精.
(1)肉桂醛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质谱分析肉桂醛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2,其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1.8%,肉桂醛的分子式是 。
肉桂醛是苯的一取代物,核磁共振氢谱显示,苯环侧链上有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其结构简式是。(不考虑顺反异构与对映异构)
(2)已知:
I.醛与醛能发生反应,原理如下:
II.合成肉桂醛的工业流程如下图所示,其中甲为某种烃。
①甲的结构简式是。
②丙和丁生成肉桂的化学方程式是。
(3)肉桂醛能被银氨溶液氧化,再经酸化得到肉桂酸,写出肉桂酸甲酯的结构简式。
(4)现用芳香烃A为原料合成肉桂酸甲酯H的路线如下,测出A的核磁共振氢谱谱图有6个峰,其面积之比为1︰2︰2︰2︰1︰2。:
①化合物F中的官能团有 (填名称)。
②B→C的反应类型是 ,F→G的反应类型是 ,
③书写化学方程式
F→I
G→H
④G的同分异构体中,属于酯类目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的同分异构体有种。
其结构简式分别是
(1) 用系统命法写出下列物质名称或结构简式
2,2,3-三甲基丁烷的结构简式是
画出3-甲基-1-丁烯的键线式 。的系统命名是: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苯的硝化反应
乙烯发生加聚反应
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